要聞港聞

橫眉冷看:收入與表現不相符

香港雖然上市公司林立,但不是所有公司都利潤豐厚,一年純利只得一千、幾百萬元者所在多有,要虧損的,更不勝其數。反倒作為一位私人執業的明星級醫生,月薪百萬元是尋常事,周薪百萬元也是不乏例子。香港醫生的待遇,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個大國手一年收入,可以勝過許多上市集團。
不過,香港醫生坐擁世界上最高的薪酬,面對新冠疫情,卻未必發揮出世界醫療界中,最優秀的表現。新冠病毒散播初期,香港大學的醫學團隊一度志得意滿,說不一定要依靠外來疫苗,他們正研發一款噴鼻式產品。研究團的主腦甚至宣稱,自己不打算接種注射式疫苗,只會選用港大的發明品。如今兩年過去了,昔日的研究團主腦早已投降,並前後注射了3劑疫苗,至於那噴鼻式玩意,到今天還是只聞樓梯響。
新冠疫苗是新生事物,是否適合接種,不少市民會諮詢醫生意見,但在2021年內,筆者身邊每10個曾向醫生詢問的朋友,最少有6個被告知是不適合接種,這情況跟歐美地區以至中國內地截然不同。事實上,未必真有這麼多香港人不適合打疫苗,說穿了,可能就是因為本地不少醫生太珍惜羽毛,怕承擔後果,便有理沒理,一律告訴對方不宜打針。到頭來,第5波疫情大爆發,香港的長者群因為接種率低,以致死亡率位列世界第一。將來歷史作評價,這批醫館內的「月球人」、「星球人」,真不知該負上多少責任。
本地私家醫院平素日進斗金,如今卻眼看香港遭遇醫療災難,仍想袖手旁觀。常言道「醫者父母心」,但我真想問,這句話在富有的醫者身上,是否也適用?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