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療垃圾山 隨時變疫彈

多間醫院的醫療廢物堆積如山。 多間醫院的醫療廢物堆積如山。
多間醫院的醫療廢物堆積如山。
定義任改 掃走麻煩
疫情大爆發下,多間公立醫院及檢疫中心外均出現「紅色垃圾山」,這些醫療廢物因處理程序嚴苛,由收集到棄置都不能掉以輕心,正當各界關注政府如何加快處理時,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卻直接更改新冠病人廢物處置指引,列明確診者的保護衣、紙巾、食物殘渣、餐盒或包裝物料被視為一般廢物,即以後毋須以盛載第一組及第三組醫療廢物的「紅膠袋」處理。當局調整指引前並沒展開諮詢,有醫療界及有關注環境的人士均指做法「不理想」,惟相信政府也「迫於無奈」。
衞生防護中心在本月8日及10日相繼調整處理廢物的指引,中心網頁上的「給社區隔離設施的感染控制建議」及「醫療環境內對2019 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預防和控制要略(暫擬)」,已將新冠病毒確診者使用過的器具及食物重新分類,如患者使用的個人防護裝備、紙巾、食物殘渣、餐盒或包裝物料已不再是醫療廢物,而是視同都市廢物的一般垃圾;但曾觸及受污染者利器、化驗所廢物、人體組織及敷料則仍必須按《廢物處置條例》處理。
恐涉確診者紙巾飯盒等
中心修改指引,直接解決了「紅色垃圾山」,預料公立醫院及急症室、方艙醫院、各檢疫中心患者、工作人員使用的相關物資均可重新定義,並能按一般都市垃圾般直接運送堆填區及焚化爐銷毀。然而,按一般垃圾收集程序及運送方式處理傳染病患者的廢物,會否引發另一種傳染危機。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情況絕對不理想,但相信當局修改指引與清潔工不足等問題有關,而風險較高、涉及確診者血液、體液的垃圾,仍屬醫療廢物。不過,他亦指,清潔工處理時也應有全套防護裝備。梁強調,本地、日本等地研究指Omicron能停留在塑膠表面較長時間,但其主要傳播途徑仍是經空氣、飛沫等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而且,這些有確診者使用過廢物的垃圾若堆積如山也不理想。
放有蓋垃圾桶 減傳播風險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則相信有關措施是經風險評估而作出,又提到確診患者的防護衣或紙巾等並非不可能造成間接傳播,但若正確地處理,把相關垃圾放在有蓋的垃圾桶,風險不高。
綠色力量副主席文志森表示,醫療廢物原先的處理手法,便是希望以焚化的方式銷毀、以滅殺病毒,而若把確診者帶的物品視為一般廢物,若放到堆填區代表病毒或會再存在一段時間,對附近的環境造成影響。文又提到,當局可以考慮參照以往的做法,若需要把確診者的廢物放到堆填區,便劃出一個特定的區域專門處理,以便日後堆填區若需改作其他用途,可考慮相關因素。
環保署回覆查詢時表示,在過去兩周,每周分別有116公噸及132公噸醫療廢物以焚化方法處理。過去一個月化學廢物處理中心的操作一直運作正常。因應近期醫療廢物量增加,環保署除了使用轄下的青衣化學廢物處理中心處理醫療廢物外,亦已經啟動同樣可接受醫療廢物的新界西堆填區為接受點,增加醫療廢物的接收及處理能力。
醫管局則指,會按衞生防護中心發出的指引處理醫療廢物,並會與醫療廢物收集承辦商及環境保護署保持溝通,確保有關處理程序符合相關條例及感染控制的要求。
明愛醫院曾出現「紅膠袋」垃圾山。明愛醫院曾出現「紅膠袋」垃圾山。
明愛醫院曾出現「紅膠袋」垃圾山。
醫療廢物處理流程醫療廢物處理流程
醫療廢物處理流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