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摒除抗中思維 推廣中醫中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全國人大會議發表工作報告,提到過去一年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諸多風險挑戰下,仍然完成了各個主要目標任務,為「十四五」規劃實現良好開局,包括落實常態化防控疫情舉措,疫苗全程接種覆蓋率超過85%,及時有效處置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維護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取得國內生產總值與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長8.1%的佳績。
國家的出色抗疫工作,除了有利自身的民眾健康及經濟民生發展,對周邊地區以至全球也帶來裨益,包括對外輸出及贈送大量口罩、疫苗和快速測試劑等防疫物資,協助許多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地區挽救大量民眾的生命。內地維持較高水平的消費與進出口,亦對支撐區內以至全球經濟作出貢獻。
然而,對於在內地和澳門都行之有效的「動態清零」策略,香港還有不少人半信半疑,認為在第5波疫情幾近失控下,香港應效法歐美改行「與病毒共存」政策,透過犧牲部分市民的健康和生命,來換取短暫的自由生活與經濟利益。
吹毛求疵 造謠抹黑
筆者認為,上述想法一方面源於特區政府應對第5波疫情的不濟,未能有效落實「動態清零」的精髓,另一方面亦與部分港人長期被西方反華媒體及本地反中亂港勢力「洗腦」有關,慣性地只看到西方世界的好,只見到自己國家的差,對凡是有個「中」字的事物都抱持懷疑、抗拒及反對態度。
例如由中方專家與中資機構協力興建,短短7天就竣工的青衣方艙醫院,有些人還是要對其質量與設計吹毛求疵,甚至造謠抹黑,導致部分患者不敢入住。對於中央派來的內地醫護及檢測人員、各類援港藥物及醫療物資,亦有人質疑或涉無牌行醫,藥物等未經本地註冊或未獲歐美認證,擔心會出現質量及安全問題,無視有關人員及藥物早已獲得國家標準認可,並成功挽救無數內地同胞生命的實證。
事實上,內地的醫療、醫學,尤其是應對大型疫症的能力和水平已不下於許多西方國家,在中醫、中藥及中西合璧治療的研發和應用方面,我國更肯定是領先全球。但不少香港市民,包括一些醫學專家,基於對中醫藥缺乏認識、潛意識的「抗中」思維,甚或是憂慮自身的權威或利益受損,一直抗拒去了解和使用中醫藥,可能令部分患者得不到最適切的治療。
回歸後首屆特區政府曾提出將香港發展成為「中藥港」,但因當時本地的中醫藥註冊制度尚未到位、欠缺相關專才及缺乏社會共識,政府未能全力推動,有關計劃最後不了了之。現時大灣區的中醫藥研發及生產基地,首推廣州和深圳,珠海與澳門橫琴亦正致力發展,香港則僅限於少數大學和私營企業。經過今次疫情,當更多港人見識到中醫藥的用途和好處,港府應乘勢加快及加大力度推動中醫藥發展,為市民提供更優質和多元的醫療服務。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