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不追求零感染 須精準管理「中國式清零」或成未來趨勢

【本報訊】香港深陷疫情大爆發泥沼,港府抗疫政策遭各方批評,政府高層堅持會「動態清零」,並繼續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抗疫措施。不過,有批評指上述策略根本淪為口號,檢測大塞車、快測平台遲大到已令早發現破產;隔離設施不足,又令早隔離如空話;而病人在公立醫院急症室門外等幾日都無床位收治,亦令早治療成泡影。內地專家及本地政界人士近日都推介「中國式清零」,即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追求精準管控,分流輕症及老人、重症。因而老人院及孤兒院的情況值得關注。
防控成本低成效好
內地官員一再強調,「動態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下的防控大綱,要求抗疫部門做到對病例及早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使疫情不構成連續性社區傳播。官員日前回應是否要調整防疫策略,在夏天於定點城市試驗性推動適當放鬆策略時,強調中國的防疫政策符合國情,防疫措施相對成本低、成效好;並透露會密切關注,研判國內外疫情形勢的發展,加強科學防控、精準施策,以更小社會成本控制住疫情。
至於香港的抗疫策略,內地官員亦稱,「動態清零」符合香港社會實際情況,因香港人口密度大,老齡人口佔比較高,醫療資源有限,且100多萬名市民未接種第一針疫苗,70歲或以上長者接種率較低。只有採取主動積極的策略,才能減少發病、重症和死亡率,避免醫療資源擠兌甚至崩潰,最大限度保障香港市民生命健康。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