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派糖紓疫困 更要為復甦造血

新冠疫情肆虐逾兩年,現更失控擴散,確診和病歿人數迭創新高,整體經濟受拖累,多個行業面臨骨牌式倒閉威脅,基層工人生計無着。新年度財政預算案有責任惠民紓困,更要為經濟復甦輸血造血。這是一項艱難任務,既要換腦袋,更要有超前部署。今天邁開了第一步,往後的路該怎走?
投資未來 數碼轉型
預算案開宗明義要着眼當前抗疫大局和紓解民困,並要布局未來經濟復甦,因而定出四條主線:一是配備充足資源抗疫;二是為市民和中小企火速紓困;三是為正走下坡的經濟提供支撐;四是投資未來,為經濟中長期發展鋪路。好明顯,對於普羅市民來說,他們最關心的是政府會派多少「糖」、甚麼「糖」,自己會得到甚麼?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過去兩年的赤字預算中,都大刀闊斧推出派錢、防疫抗疫基金、消費券等措施,而庫房今年戲劇性轉虧為盈,加碼派發一萬元消費券,連同其他大致保留的例牌式「派糖」,一口氣推出多達1,700億元的逆周期措施。可以看出,政府的整體理財策略是在疫情影響經濟下「應使則使」,之後才構思如何填補財政黑洞,這種緩急有序的紓困救急思路,須予支持和肯定。
然而我們要問,經濟市道如此差,仍能連續3年派錢或派消費券,似已成為「合理」期望,有否打算如澳門般年年派?政府有否預留資金,加碼其他惠民紓困措施?「派糖」只一次,飯碗才是永遠,早兩輪的「保就業」計劃捱批,但也不是全無作用,政府會是放棄、修改或推出其他保就業方案?特區政府財政底子強勁,但有否決心和擔當去引入新思維,為香港經濟闖出新路,並為未來的中長期發展「造血」?預算案給出的出路是:數碼轉型和押注大灣區。
在疫情紓困之外,亦要為未來長遠競爭力與經濟增長謀劃。我們看到,數碼科技的應用和各行各業的數碼轉型,已令原有的市場和經營模式被推倒重來,眾多老字號和創業新丁都「被消失」,香港經濟和市場的百年基業,在「派糖」的掌聲過後,將會何去何從?
預算案雖有專節談及鼓勵香港的創科產業,為香港找尋新的出路,但單靠撥款支持科研不足以帶動創科工業發展,政府除了「泵錢」,可有其他新招?如何開拓本地科研市場?如何參與或建立完整的創科技術供應鏈?
須知道,作為國際大都會和區域經濟樞紐,香港的未來取決於能否較競爭對手行先幾步,敏感的市場焦點已放眼在「後疫情的新經濟秩序」,尋找在舊新時代交替下竄起的新贏家,香港還能繼續瞻前顧後嗎?內地在疫情期間催生了很多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並且是經濟復甦最快最強的地區,我們必須押注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問題是你願對方是否肯?怎改變「官熱民冷」?如何做到無縫連接?預算案只是第一步,後續仍是漫漫長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