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監管草木皆兵 政策朝令夕改
內地金融監管新政不斷,讓百姓直呼凌亂。央行在去年10月和今年1月陸續發布新政,將叫停個人收款碼,而單次存取款5萬元人民幣都必須登記資金來源及具體用途。兩項新政本都原定在3月開始施行,但面對沸騰洶湧的反對之聲,人民銀行最終也俯從民意,在即將生效前夕緊急叫停了兩項政策。
北京近些年將金融防風險與扶貧、治理空氣污染並列為三大戰役,持續加碼金融管控政策。本要實施的兩項新政都標榜是為了加強反洗錢,維護用戶權益,但顯而易見,這將對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帶來嚴重的不便。例如,叫停個人收款碼,數以億計的中小商家、攤販,不得不改用現金或者商用收款碼,抬高經營成本,令本就不景氣的經濟雪上加霜。人行能夠從善如流,總算是好事。
這些年,類似的朝令夕改甚至夕令夕改屢見不鮮。公安部出台「黃燈罰分」制度,由於不具備實操性,施行僅5天便叫停。中國證監會出台熔斷機制,結果反而造成罕見的股災而不得不自行熔斷,證監會主席肖鋼的仕途也因之戛然而止。還有2020年的地攤經濟,剛剛升騰煙火之氣,便被冷水澆滅。
密室決策 脫離實際
更多的發生在房地產行業。高層「房住不炒」打壓地產,令地方政府收入銳減,因而不少城市想方設法以變通之法取消限購,但往往剛出台就被上級機構勒令糾正,最短命的鬆綁令僅存活了幾個小時。
朝令夕改,缺乏足夠的調查研究,脫離了實際,無疑破壞了政策法律的嚴肅性、權威性以及政府的公信力。蓋因「密室決策」依舊是慣性思維,很多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新政出台之前,沒有充分的聽取民意,事前拍腦袋決策,肆意出台,讓公眾無所適從,在引發民意反彈後又手忙腳亂,倉皇而退。
更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各領域都強調安全維穩,各種監管掌控的趨勢就是不斷收緊,以束手縛腳為能事,寧枉勿縱,稍有風吹草動,動輒就是全面叫停。正是這種僵化維穩模式,導致許多奇葩政策接二連三,而不管百姓方便與否,為治理城市擁堵就限制車牌,為穩定房價就限價限購。
為甚麼朝令夕改會如此多發呢?歸根究柢是權力的任性。政府部門在制訂政策法規時夾帶私貨,一禁了之,只為自己方便,而扼殺了很多正常的剛性需求。且政策的出台和取消,又經常是突然襲擊,民眾不堪其苦。朝令夕改,說變就變,最終只能淪為瞎折騰,卻鮮有官員為朝令夕改埋單。事前拍腦袋決策,出事拍屁股走人,也沒有嚴謹的追責,一句「好心辦錯事」就搪塞敷衍。姑息縱容,等於變相鼓勵,老百姓只好自認倒楣。
民生多艱,政貴有恒。權力不能信馬游韁,更不能肆意狂奔,不能藉口維護公眾權益,實際上卻損傷了用戶利益,尤其是關乎升斗小民的政策,更應慎之又慎,怎能拿老百姓當小白鼠。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