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救港大計要透明 更須徹查官失職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重要指示後,內地專家迅速領軍出征,4名內地流行病學專家率先抵港,兩架流動檢測車亦準備就緒,就連澳門都派員來港出一分力。然而港府抗疫依然一盤散沙,公院外繼續有大量老弱患者抵冷滯留帳篷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私院拒絕為新冠患者看診。「國家隊」熱血救港,港人銘感五內,抗疫大計必須保持公開透明,讓公眾心中有底;而在中央牽頭下,國家衞健委等部門更應徹查港官是否失職,甚至是否涉及國家安全問題。
明頂暗抗 至今不改
昨日新增確診3,629宗,初步確診約7,600宗,再多10名患者死亡,反映疫情極之嚴峻。屋漏偏逢連夜雨,本港天氣突然轉冷,今日市區氣溫只有攝氏11度,大量滯留在公院門外的患者情況堪憂。儘管醫管局表示爭取在昨晚前將醫院外露天等候的求診者搬入室內,但誰都知道,公院床位已經爆滿,室內可騰出的空間已經不多,若將患者安置在空氣流通欠佳的走廊,隨時只會加速疫情擴散,令更多醫護人員中招。顯而易見,公院已經不勝負荷,私院於此時好應該出一分力協助抗疫,惟人們看見的是,私院自私自利,公然拒絕患者求醫,食衞局局長陳肇始寫信呼籲私院勿拒收患者,然而一封軟弱無力的呼籲信,有可能敲醒部分私院唯利是圖的神經嗎?港府手執公權力,能動用一切行政手段,難道沒有辦法特事特辦,強制要求私院分擔抗疫工作嗎?
更不堪的是,面對香港危在旦夕,專家敦促政府提高每日疫苗接種量至30萬劑,惟負責谷針的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牙痛咁聲」,表示沒有足夠醫護人手接種疫苗。這顯然是港官墨守成規、故步自封的典型,連國家主席都開聲表明傾盡舉國之力支援香港,沒有足夠人手接種疫苗又不是甚麼大問題,難道不可以向中央要求派員協助嗎?這些高官言必稱愛國愛港,實際上仍不脫殖民地思維,視中央的好意為破壞兩制的洪水猛獸,寧願犧牲750萬人福祉,遲遲不願向中央求助,林鄭甚至直到習近平發出重要指示前夕,仍一味推說「會考慮」要求內地幫忙而沒有實際行動,說穿了就是看不起、不相信、排斥內地一切。
另一典型例子,港府一方面說快速檢測包不敷應用,要求內地為醫管局提供更多檢測包,另一方面有港區全國人大常委透露,內地捐出一批快速檢測包予醫管局應急,醫管局竟然說有關檢測包未為衞生署承認而推卻。抗疫如救火,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偏偏港府官僚僵化,部門諸多設限,說到底又是排斥內地醫護人員和物資,試問這樣下去,中央空有救港大計也是無所施其技,香港焉能不死?
穩控疫情是當前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奈何現在是港官不急港人急、港府不急中央急。可以看到,率先抵港的內地支援香港抗疫流行病學專家組,4名成員俱身經百戰,組長康敏本身為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曾成功參與處置了MERS病例廣東疫情、廣東首宗人感染H5N1禽流感疫情、首宗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首宗寨卡病毒病疫情等,只懂紙上談兵的港產官僚根本無法可比。然而昨日4位專家整天都是「行行企企」,「巡來巡去」,跟特區十萬火急的情況大相逕庭。如果說有人從中作梗,明頂暗抗,陽奉陰違,真是沒有可能嗎?
黑暴疫情 驚人相似
類似一幕在黑暴一役已經見過,中央多次開腔要求港府止暴制亂,惟港府置若罔聞,連番向黑惡勢力投降,令特區變成一片火海,市民苦不堪言。直到中央忍無可忍,親自落實《港區國安法》維護國家安全,香港才逐漸恢復平靜。如今黑暴剛息,又到疫情迭起,港府明明有多次機會力挽狂瀾,做好中央所示的「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偏偏林鄭堅持自己一套,任由國泰機組人員豁免檢疫播毒,同時批准荷里活影星、美資投行高層享有免檢特權「自由行」,更無做好廣建隔離設施的準備,致令今日哀鴻遍野,疫情一發不可收拾。
無獨有偶,昨日林鄭繼續堅持不戴罩,在記者會宣布行會已同意引用《緊急法》將特首提名期及特首選舉押後,聲稱要集中精神抗疫云云。倘港府真的集中精神抗疫倒好,這也是全港市民所樂見,最怕有人直到今天仍然只為自己的政治前途綢繆,將政治壓倒一切,這便絕非香港之福。必須指出,林鄭雖然鬆口表示將進行全民檢測,但至今仍未定出時間表,反而侃侃而談種種堂而皇之的理由押後特首選舉,到底高官真正關心的是抗疫問題還是選舉問題,大家心中有數。
不管怎麼說,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央已明言在港落實全面管治權,對疫情固然要全面統籌指揮,對這一波疫情之所起更須全面調查,萬一當中有官員刻意失職引毒入港,危害國家安全,國安公署便不能坐視不理。正如有人指出,疫情暴露了特區許多深層次問題,如果中央在協助香港防控疫情的同時,徹底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便可將壞事變成好事,情況就如國安法落實後,特區由亂入治。總而言之,切勿將抗疫爛攤子留給下一屆新政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