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港鯨豚擱淺雖減 人禍仍烈

研究組進行影像解剖後發現,人為因素致死的鯨豚數字未有下跌。 研究組進行影像解剖後發現,人為因素致死的鯨豚數字未有下跌。
研究組進行影像解剖後發現,人為因素致死的鯨豚數字未有下跌。
30%死亡個案 料涉拖網捕魚
明日是「世界鯨魚日」,去年在港擱淺的鯨豚動物共有32條,雖較2020年的52條大減,亦是近4年來最少。但城市大學研究發現,近30%的鯨豚死亡由人為因素導致,學者認為與非法拖網捕魚有關。漁農自然護理署指出,去年有12宗非法捕魚個案,而自《漁業保護條例》於2012年底生效後,共有140宗成功檢控個案。
去年32條擱淺 近4年最少
城市大學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昨發表年度報告,總結及分析鯨豚及海龜死亡情況。報告整合鯨豚擱淺數字顯示,去年有32條鯨豚擱淺,除較2020年跌38.5%,更較2019年最高峰的55條少23條。當中24條為江豚,佔75%,其次為樽鼻海豚、侏抹香鯨和熱帶斑海豚,只有兩條為中華白海豚。
研究團隊為鯨豚影像解剖,發現人為因素致死的鯨豚數量未有相應下跌,維持10條,佔擱淺海豚的30%。去年涉及漁業活動致死的鯨豚個案則有9宗,數量持續4年上升,一條鯨豚因船隻撞擊致死,較2020年微跌兩條,而患病擱淺鯨豚則有15宗,較前年少約一半。
報告指出,擱淺江豚的顱頸脫位,左側有瘀血,肺部、乳腺和附近肌肉亦有寄生蟲感染,胃部更有異物,例如魚鈎及魚線,而瘀傷與漁具纏繞脗合,加上肺部溺水及胃部的漁具,江豚的死因很大機會是與漁業活動有關。
城市大學傳染病及公共衞生學系助理教授葛展榮說,疫情下本港水域包括來往港澳的船隻大減,鯨豚面對船隻撞擊的威脅減少,但漁業威脅未有減退,相信與拖網捕魚有關。本港雖然禁止拖網捕魚,但不排除內地船隻誤進本港水域拖網捕魚。
今年其他品種鯨豚的擱淺量首超中華白海豚,而部分鯨豚在本港罕見,身形亦較大,容易於本港擱淺,而牠們在解剖中亦發現已患病,相信牠們因迷路與疾病而「客死異鄉」。
多隻海龜體內揭海洋垃圾
漁農自然護理署表示,去年共有12宗非法捕魚活動個案,較2019年上升一倍,最高刑罰1,000元及監禁6星期,而自《漁業保護條例》於2012年底生效後,共有140宗成功檢控個案。過去10年本港的鯨豚擱淺個案數字介乎每年25至55宗。
海龜方面,2021年有10宗死亡個案,較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的18個月間的7宗輕微上升。17隻海龜中,有11隻海龜體內都發現海洋垃圾,包括膠袋和包裝紙等,3隻海龜曾遭船隻撞擊,3隻海龜發現漁業活動的痕迹,例如被「鬼網」纏繞而影響覓食,或因而窒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