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倒行逆施種禍根 苛政惡果市民吞

本港第5波疫情爆發至今已一個月有餘,港府多次誤判,導致確診宗數幾何級增長,把全港市民兩年多來的抗疫成果一掃而空。曾經的東方之珠如今哀鴻遍野,有病的求醫難,沒病的也沒錢開飯;凡此種種,無不是港府倒行逆施種下的禍根。縱然中央伸出援手,廢官們依舊「歎慢板」,諸多措施統統「只聞樓梯響」,且未能急市民之所急。港府一再把市民的哀號拒諸門外,長久實難挽敗局,似乎只能待中央嚴肅問責,香港方能重新出發。
東方之珠 哀鴻遍野
本港醫療系統瀕臨崩潰非一朝一夕的事,病患急增只是導火線,而不是真正的火藥桶。先知先覺、後知後覺,皆優於不知不覺。在首波疫情緩和後,港府理應要預設最壞情況,討論、制訂並公布合適的應變計劃,包括徵用何處作為隔離設施,阻止病毒繼續擴散;建立怎樣的分流制度,以減輕醫療系統壓力,同時讓病患得到適當治療等。只要有應變計劃,即便疫情如何嚴峻,港人皆有路可循、有規可依,不致變成目前的「盲頭烏蠅」、求助無門;此乃先知先覺。
在第5波疫情爆發初期,專家多番警告確診人數將幾何級增長,倘若港府並非孤注一擲在「疫苗通行證」之上,而是及時制訂並實施應變計劃,雖是後知後覺,也能亡羊補牢。而港府不知不覺的惡果,現時全由市民鯨吞。先是市民檢測後遲遲不知結果,再來隔離和治療設施均不足,成千上萬的確診者要不待在家中祈求神明保佑,要不就堆在醫院門外餐風露宿,無了期地等候。
昨日氣溫驟降、寒風刺骨,更有飄散着陣陣細雨,卻有大批獲安排入院的病人因醫院床位不足,被迫院外露天等候。一頂頂帳篷與膠板堆砌出來的區域,既似難民營,又像戰地醫院,以往在戰亂或不發達國家才可窺見的場景,盡在高度發達的香港上演。甚至有醫護透露,有醫院高層指令要先救院內患者,彷彿要院外患者「等死」,形容自己正經歷人道災難。連見慣生死的醫護也瀕臨崩潰,何以廢官可以視而不見!
變種病毒Omicron的致死率不如Delta,幾乎是科學界公認的;然而缺乏適當治療,傷風感冒也可置人於死地,港府豈可輕視?隨着確診人數增加,死亡數字也持續上升,正是醫療系統崩塌的警號。何以港府向中央提出的請求當中,只有援建社區隔離和治療設施、增派檢測人員,卻絕口不提增派醫護隊呢;單憑本港現時的醫護力量,縱然建成港版火神山醫院,醫護人手就足夠了嗎?
爭名逐利 政出多門
話說回來,現今坊間消息滿天飛,一時傳出將全民檢測,一時又傳出政府徵用何處作為隔離設施等,出現這種現象,全因港府的抗疫舉措緩慢且不透明所致。快慢之分,源於對比。中央這邊廂承諾伸出援手,那邊廂生活物資已源源不絕運往香港,甚至連抗疫專家組也迅速組成,並於昨日抵港。反觀港府,從官員北上開會至今,具體落實了哪一項舉措呢?此時此刻,港府官員仍忙於爭名逐利,結果政出多門,難道要港人淪落至「路有凍死骨」嗎?
正如扶貧講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雖然中央果斷出手支援,倘若港府照舊碌碌無為,也難言萬事大吉。內地縱可提供物資、人手乃至抗疫經驗,但諸如落實防疫政策、措施,甚至制訂法令,無不需要港府自身的力量,官員們若不放下成見、奮發圖強,如何能善用中央提供的資源,帶領全港市民抗疫,挽回已跌至谷底的民望呢?
理想歸理想,現實還是要面對的。港府抗疫一錯再錯,加上苛政連連,早已盡失民心。市民對港府毫無期望,甚至感到絕望,方會想方設法謀求自保,諸如「身穿防護衣進入超市」等奇葩畫面,放在以前,往往會惹來網民哄堂大笑,如今卻怎也笑不出。近日甚至有市民入稟法院挑戰政府的「疫苗通行證」,姑勿論其出發點及科學理據,也足以成為港人對港府信心盡失的又一例證。
即使全港市民上下一心,增派醫護在前線奮力抗疫,倘若幕後指揮不當,縱有千軍也難以反勝;中央政府深明此道,才會每當有地方疫情失控,先撤換「一把手」的舉動;這也是醫療物資未至,專家組先抵本港的原因。雖然現屆政府任期即將結束,但抗疫防疫刻不容緩,似乎也只有先對廢官嚴肅問責,確立軍令,方可穩定軍心,才有希望打贏這場曠日彌久的疫戰。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