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淒風冷雨搭帳苦等 千人輪候慘過確診

明愛醫院的露天候診區,帳篷愈搭愈多。 明愛醫院的露天候診區,帳篷愈搭愈多。
明愛醫院的露天候診區,帳篷愈搭愈多。
員工踢爆醫局冷血不仁
香港單日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突破6,000大關,坊間估計有逾萬確診或初確病人未能入院。連日來,多間公立醫院均有大批病人瑟縮在以帳篷搭建的臨時分流區等候入院,每日各院門外估計合共有逾千病人餐風飲露、抱病求醫,向本報求助的王先生及其16個月大兒子便是其中一對,4日前王家僅有父子兩人中招,到昨日已演變至一家4口均染疫,但兩名分別16個月及3歲的小童雖先後高燒至攝氏40度,男嬰更被其父帶到北大嶼山醫院急症室求醫10小時,仍未獲安排入院。寒流今晚便至,港式「帳篷醫院」亂局卻沒有解決良方,有病人組織及議員促港府盡快找「有瓦遮頭」的轉送區,避免患者病上加病!
襁褓嬰偕父中招 等入院心灰
疫情大爆發以來,《東方日報》連日接獲不少市民求助,有懷胎8月的孕婦與兒子齊中招,拖延多日無法送院;也有老人院中招員工向本報記者哭訴無法與病人隔離。昨日,再有於機場停機坪從事地勤工作的市民向本報求助,指自己與16個月大的兒子於周一(14日)家中進行快速檢測確診,由於兒子發高燒及嘔吐,他凌晨2時許仍抱兒到北大嶼山醫院求診,惟苦等約10小時,至翌日中午仍未獲安排入院。
焗居家隔離 疫播妻子3歲女
最後,王先生心灰意冷,父子兩人更病累不堪,他只好帶着兒子回家,自行居家隔離。據王先生透露,家中妻女本來無事,他亦盡量帶着兒子在房間隔離,但拖至昨日,女兒亦發起高燒,量度高達攝氏40度,妻女的快速檢測亦發現中招。至此,一家4口全染疫,而他與兒子求醫超過120小時仍不獲入院通知。期間,兒子服食退燒藥後雖暫退燒,但至昨晚終於收到衞生署就其子覆檢的結果為「不確定」。
王先生深知現時疫情大爆發,醫療前線亦深陷困境,但眼見兒子發高燒,且檢查後其子肺部更有陰影(俗稱「肺花」),王亦擔心不已,惟院方仍以床位有限,着他們在露天帳篷等待。
據指,院方曾明言,除非嬰兒出現嘴唇變紫色及出現抽筋等症狀,方獲優先處理,否則需一直在露天帳篷等待入院,王先生又憂又懼捱過一晚,最終亦只好投降,「大人等得,細路都捱唔住」,無奈抱兒子回家。
北大嶼山醫院回覆本報查詢指,該院已積極為王先生及其兒子安排隔離設施床位,但由於適合該病人的隔離設施已經飽和,等候時間會較長。在等候期間,醫生亦已為病人作出多次檢查,並確定病人情況穩定。至於帳篷候診區一事,該院解釋,近日疫情嚴重,求診病人數目急速增加,原有的臨時設施已不敷應用,故臨時應變於一樓平台加建臨時帳篷,增加病人等候區範圍以應付需求。醫護人員會特別注意年長或有特別需要的病人以提供協助,希望病人體諒。
醫院管理局員工陣線主席陳國誠對大批病人於醫院外露地方冒冷等候入院情況大感不滿,指情況不甚理想,尤其近日天氣轉涼,可能令等候入院的患者情況轉差,有機會致低溫症。他指醫院人手緊絀,以夜更為例,大約5至6個醫護人員要照顧100個病人,比例嚴重失衡。他促請醫管局同政府商討抗疫政策,向員工提供全面規劃,亦要改善向市民提供資訊的方式。
新冠未變致命 低溫症已來襲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大嘆「難堪」,認為在香港如此好的醫療系統下仍見無力感,形容「唔係香港可以發生嘅事情」,擔心在寒流來襲兼夾下雨,等候的病人可能出現低溫症,對該些病人而言「最致命嘅唔係病毒,而係環境」,直斥現時情況「已經過咗界線」,「呢個政府一定要問責」。建議當局盡快找廢置學校、社區設施、體育館等地方作為中轉站,暫時安置直到有床位為止,讓病人「至少有個瓦遮頭」,同時應考慮增設視像通話診症,利用科技疏導病患壓力。
明愛醫院 :病人在寒風中苦候入院,有人穿大褸、蓋多張氈仍瑟瑟發抖。(黃偉邦攝)明愛醫院 :病人在寒風中苦候入院,有人穿大褸、蓋多張氈仍瑟瑟發抖。(黃偉邦攝)
明愛醫院 :病人在寒風中苦候入院,有人穿大褸、蓋多張氈仍瑟瑟發抖。(黃偉邦攝)
港式難民營醫院港式難民營醫院
港式難民營醫院
北大嶼山醫院:16個月大男嬰疑染疫苦等超過10小時仍未獲安排入院。北大嶼山醫院:16個月大男嬰疑染疫苦等超過10小時仍未獲安排入院。
北大嶼山醫院:16個月大男嬰疑染疫苦等超過10小時仍未獲安排入院。
染疫父子求醫5天未入院染疫父子求醫5天未入院
染疫父子求醫5天未入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