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漁護署向農戶發本地種子料今年試種

長春社與香港觀鳥會推行復耕水稻。 長春社與香港觀鳥會推行復耕水稻。
長春社與香港觀鳥會推行復耕水稻。
【本報訊】上世紀80年代,本港曾種植稻米。隨社會發展,農地變成摩天大廈,「香港人食香港米」化煙。漁農自然護理署從國際種子銀行取得4公斤的本地米種子分予農戶試種,港人未來有機會親嘗本地米。環保團體指,復耕形成的米田可吸引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的「黃胸鵐」,俗稱禾花雀,以及易危品種「田鵐」短暫棲息。
米田可吸引瀕危鳥棲息
據了解,漁護署於2019年時從國際種子銀行,取得4個以往在本地甚受歡迎的稻米品種,經溫室多次繁殖和培育下,發現穀粒為啡紅色的「花腰仔」在生長和留種上表現較穩定,決定向本地農戶派發約4公斤種子嘗試種植,大部分獲發的農戶會於今年3月起試種。
有份推行復耕的長春社與香港觀鳥會,現時在河上鄉近6,100平方米的農田,與8個農戶合作種植水稻,種植來自台灣與內地的米種,包括廣源粘、絲苗、象牙尖。長春社保育經理許淑君指,根據以往經驗,一年可有兩次收成,料每年可以有大約1噸的收穫。但她指近年天氣不穩影響收成,例如去年夏天因為颱風與黑雨,令收成只剩少於一半。她又指,收到「花腰仔」種子但未種植,要待3至4月時穀種發芽才可以試種。
許淑君表示,長春社與香港觀鳥會現時透過鄉郊保育基金,獲批約1,100萬元,在去年至2023年推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 塱原河上鄉自然保育管理計劃」。團體特意開墾其中一塊田,種植的水稻用來吸引鳥類棲息,並在去年10月至12月,即鳥類遷徙季節期間,吸引到被列為極度瀕危的「黃胸鵐」、易危品種「田鵐」,亦發現黑頭鵐、小鵐等鳥類。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