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打開頭腦
新的特首責任重大,內要保香港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消除貧窮,外要胸懷內地,面向世界,為香港定下再發展的方向與戰略。香港回歸第25個年頭,不能再拘泥於殖民地的體制、文化與政策,而不去找一條面向新時代挑戰的新道路。
對內政策最大的是房屋,涉及公屋供應與私樓樓價,20多年都是在原來殖民地基礎上糾纏不清,走不出困境,且矛盾愈來愈嚴重,成為社會與政治的隱憂。公屋、居屋的私樓化,不過是造就房地產的投機炒賣,把社會財富、社會資本浪費在金融泡沫之中。為甚麼在回歸之後,香港不能參考新加坡等國外經驗,用政府的龐大土地資源,全面推動房屋社會化的發展,藏富於民,不是藏富於富。依殖民地政府70年代一半人口居住於公屋,私樓受嚴格租務管制。但棄殖民地的低標準公屋,改善至少一半人口的生活條件。由此把炒賣房產租金的資金騰出來,提升社會經濟各方面的發展。
投資公屋是投資於人口質素、社會的生活與環境條件,給中下階層居民安居後就業創業的安穩環境,由此而產生的稅收等財政收入遠高於公屋支出,也可減少醫療、社保、家庭與青少年問題的政府與社會代價。香港房屋問題積重難返,是既得利益勢大,挾持政府。就算逐步推行,只要政府全力興建公屋不搞居屋,也逐步引進租務管制,若政府盡心盡力,加快建設(例如全面推行預製件建造),數年內可有成果,也給社會定下一個心理預期,打擊房地產投機。
不解決房屋這個根基問題,香港的社會、經濟、政治沒法救治;解決房屋問題,香港經濟發展的高成本因素也可扭轉。在香港現有的社會財富基礎上,放開與內地的融合,可先深圳、廣東,逐步而為。內地資金、需求與供應入香港,足以與香港原來條件結合,創造出大都會全新發展的機會。香港還有眾多土地未開發,還有填海拓地的能力,也有與深圳、珠三角融合產生的巨大規模效益。改變香港跨境連接,與珠三角成一小時、二小時的經濟與生活圈。香港社福醫療在內地可攜,便可大變。一國兩制是政法以外可變,擴大與內地的有序來往與資源設施互享,便可享受開放(對內地、對外國)的效益。
香港再出發要新理念、新政策,25年了,為甚麼還破不了頭腦的桎梏?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