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電子利是趨普及 學者憂洩私隱

【本報訊】疫情下不少銀行鼓勵派發「電子利是」,減少傳播病毒機會,亦有市民趁機搞搞新意思,以電子「抽利是」的形式派發祝福。有學者指電子利是無疑可促進電子支付發展,惟有專家提醒市民發出二維碼時要設置私隱限制,否則會有機會洩露個人帳戶資料,亦有可能誤收來歷不明的款項而惹上官非。
料市民消費習慣或改變
有銀行與電子支付平台推出電子利是,鼓勵市民透過數碼渠道,以更環保及更便捷的方式向親友送上祝福。不過,電子利是在坊間仍然不太普及。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指,由於香港欠缺統一平台收發電子利是,現時的電子利是亦停留在純粹的銀行交易,失去派利是的原意。不過,麥萃才認為無疑電子利是有助推動電子支付的發展,稱時移世易,市民消費習慣或會改變。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則提醒,市民要小心電子利是產生私隱及安全問題,認為為免洩露個人資料,應為二維碼設置私隱限制,亦是提防不明來歷的款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