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中國歷史

對歷史一定要溯本尋源,才可以打破官方歷史的隱瞞、扭曲與偏頗。當然,歷史真相是沒法全面確定的,但重視史實與考古等事實對證,放開成見,把視野擴大,得出的結果可更近於事實,個別例證更可打破傳統的錯誤與迷執,目的不單止使我們明白歷史,且有助於了解當前的種種變化與趨向,因為它們其來自有因由。
以中國歷史的例子看,如倭禍似成歷史定案,但若從中原朝廷的角度拉開重看,情況可能不一樣。
倭禍來自倭寇,但史書記錄中侵犯中國沿海的倭寇,日本人佔少數,多數的還是國人。著名領袖的汪直是徽州人,與徽州的商人關係密切,也便與遍布江南地區的徽州商貿網絡在各個方面有着連接,包括貿易往來。汪直和不少日本倭寇的出身應是商旅,背景是日本在16世紀初發現銀礦,其中石見銀山的銀礦最大。由16世紀至17世紀,日本白銀產量達每年20萬公斤,佔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一,單石見銀山便佔五分之三,日本當時的國內市場容不了這麼多的白銀,便主要出口龐大市場的中國,尋求貿易。或因日本(以至南美)白銀供應大增,明朝於1574年推行一條鞭法,白銀作為主要流通貨幣,二者導致中國大量絲綢等產品出口,換取白銀。
明朝政府禁制海上貿易,日本人、徽州商人,以及當時來到東亞的葡萄牙、荷蘭商人,便以日本、南美的白銀來對中國進行走私貿易,琉球商人也成主力。當時明朝政爭中,東林黨復社代表新興的經營地主和出口商人,與北方以佃農為主的傳統地主經濟,及佔據公田的王朝勢力鬥爭失敗。由白銀帶動的出口貿易與生產,也即中國歷史的資本主義萌芽,便沒法得到政府的支持發展,反受壓抑,沿海商人為圖利便與外人合作,形成倭禍,與王朝抗爭。到17世紀日本與南美白銀礦產耗盡,供應短缺,明朝經濟因銀根緊縮出現危機,連累王朝崩潰更替。但沿海還有鄭芝龍、鄭成功家族承襲倭寇海盜的海上王國,北至庫頁島,南至今天的南洋,以與內地貿易為政經基礎。
從這樣的視野看,倭寇便不是明史所說的那樣,實際上是中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重大歷史轉折。因而對其後中國與東亞,乃至中國通過絲綢與白銀的全球貿易,便有不同的看法了。歷史,尤其是中國歷史,可再思重寫,以古鑑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