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白白虛度光陰 特區經濟難興
今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讓香港經濟裹足不前的土地問題依舊未解決;數碼港、中藥港,不是變成地產發展項目,就是石沉大海,得個「講」字。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貧富懸殊、社會撕裂,且新經濟發展形勢落後於人,綜合競爭力每況愈下,更在中美爭霸下淪為夾心。這麼一個爛透的局面,若要視為重新啟航的新起點,該如何走好下一個25年?
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說長不太長,說短又實在不太短。看看一河之隔的深圳,由一個側重勞工密集、低端製造業的城市,發展成一個集創新科技與互聯網、中高端製造、醫藥保健、教育、金融服務等實力於一身的綜合大型城市。1997年,深圳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只是香港的十分之一。可到了2020年,深圳的GDP已超越香港,穩居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位置。過去港深如「前舖後廠」,如今已變成「平起平坐」,甚至是深圳後來居上了。
施政無能 亂象頻生
用「龜兔賽跑」來形容港深這些年的發展,頗為貼切。回歸以來,歷屆港府施政無能,致令住屋、教育、司法、醫療、安老等亂象頻生。2019年,香港的亂局差點以「亡港」收場,最終由國家出手平亂。《港區國安法》自2020年中實施,社會得以回復平靜,營商環境得以復常。可這場浩劫,足以顯示香港問題千頭萬緒,已到了「臨界點」,必須加以治理。
事實上,如今香港將面對更複雜的發展格局,除了要應付來自內地及亞洲地區的競爭,在中美博弈下,香港告別近乎零的地緣政治風險,如何重新定位,吸引國際資金繼續落戶,服務好中外需要,當好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是必須深思的問題。
所謂「良政善治」,說來動聽,但如何實踐?如今全球人口老化,新經濟發展卻在在需「才」,各大城市都在搶奪人才,偏偏香港處於移民潮。如何穩定人心,解決房屋問題,提升宜居條件,吸引海內外人才匯聚,至為重要。因應經濟發展,改革教育,培訓合適人才應付創新發展需要,乃事不宜遲的重要政策舉措。
筆者早前曾提及,香港宜推動「再工業化」,發展高增值產業,務求讓經濟建立新增長點,為年輕人提供發展台階。還有一點須強調的,乃在推動「再工業化」方面,香港得摒棄過去的自傲自滿、不着邊際的行事作風,要着眼於所身處的大灣區戰略發展,善用區內資源,互補不足。香港需要的是具遠見而務實可行的經濟規劃,而不是政治口號。
刻下地緣政治變化、疫情襲全球、國際供應鏈受阻、通脹壓力增加、美國貨幣政策處於拐點,香港難獨善其身。外圍因素既無法逆轉,只有從本地狀況着手,善用制度優勢,融入國家的內循環戰略。就此,內地政策既成主導,特區要走好下一個25年,還得寄望有一個掌握國情與港情,且執行高效的管治班子作配合。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