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人才培養豈可重蹈「大躍進」?
內地許多大學、科研院所及各省市,最近密集公布各自人才規劃方案及發展目標,且有很具體的量化標準。例如,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目標是到2035年,培養30名戰略科學家,培養100名世界一流領軍人才。
這是按照落實中央人才會議的要求。今年,北京召開了首次「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此前在2003年和2010年,內地先後召開了兩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今年時隔11年再度舉行會議,且由「全國」升格為「中央」;並將中央人才協調小組,加強為中央人才領導小組。自上而下加碼,因此各單位也就按要求紛紛出爐人才計劃了。
中國這幾年在外交上日趨強硬,惟在貿易科技方面,特別是晶片、光刻機、航空發動機等尖端技術,處處受卡脖子之苦,難免英雄氣短。而技術的自主研發與突破,核心問題就是人才。所以,今年人才會議也釋放了不少積極信號,如提出:為人才鬆綁、善待人才、包容人才、不求全責備、不論資排輩等等。
淪為口號 恐成笑柄
但是,最近那麼多大學、科學院的人才目標,又充滿了一股濃厚的大躍進氣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不是產品,更非可以機械化、流水線、統一標準流程生產的零部件。人才成長需要環境、制度等各方面的完善,也需要時間和耐心。正如晶片研發,即使數十年坐冷板櫈匠心打磨,都未必一定成功,焉能一哄而上,制訂明確的時間表來具體量化呢?2035年看似遙遠,實則只剩13年時間,像農科院這樣一家就要造就100名世界一流人才,按此推算,全國那麼多大學、科學院,屆時至少得有幾萬名「世界一流」,其豪華場面,真不可想像。
2010年人才會議就曾制訂目標,到2020年要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如今馬上2022年了,是否是「人才強國」自有公論,毋須筆者贅言了。這類的目標、時間表,常被內地新聞戲稱為「期貨新聞」,也就是並非當下的新聞。現時的當政官員只管先把牛皮吹出去,把「政績」、「魄力」貼到臉上,至於若干年後目標能否實現,「期貨」如何漲跌,就不管了。就像鐵路春運解決買票難、中國足球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之類,空喊多年口號,早成笑柄。
人才工作,如果也走這條路,其後果更嚴重。對人才名為支持,實為控制、約束。讓科研人員陷入論文數量、政治學習等無休止的考核、匯報之中。官僚團隊掌控一切資源,頤指氣使,專業人才沒有話語權,這才是制約科研的真正弊端。
人才成長,很重要的是要像孟嘗君、平原君那樣容人之量,讓馮諼、毛遂能夠脫穎而出。少一點管控限制,多一分尊重信任。少制訂目標,多做些「減法」,若急功近利,揠苗助長,到頭來只能虛耗公帑,貽誤時機。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