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通關緩慢配額少 回鄉心願何時了

中港兩地一脈相承、血濃於水,然而受疫情影響,民眾只能隔河相望,思鄉之情久久不能平復。好不容易才盼到通關迎來曙光,香港健康碼昨日正式接受申請,市民當然蜂擁登記;但距離正式通關尚有時日,港府更表明通關初期設配額制,數量與港康碼登記人數差天共地,加上通關設有種種限制,包括過關前必須完成接種疫苗等,市民欲與鄉親團聚,或歡度佳節,恐怕仍遙遙無期。
聖誕長假即至,元旦及農曆新年緊隨其後,港人恍如「熱鍋上的螞蟻」,對恢復通關心急如焚。可惜港府處理通關事宜依然鴨行鵝步,早已預告的港康碼直至昨日上午9時才開通,結果短短4小時內,便有近8.3萬人登記,截至晚上9時,申請人數更高達18.7萬人,市民急不及待與港府慢條斯理,形成極強烈的對比。雖然官員多番呼籲市民毋須心急,又強調登記時間與配額並無關係,但市民思親之情熾熱且積壓已久,豈是三言兩語可以冷卻。事實上,通關尚有諸多細節未公布,甚至正式通關日期也未確定,市民仍爭先恐後登記,已可見一斑。
不過,市民期盼是一回事,現實卻是另一回事。港府早已表明,通關初期將設有配額制,雖然有消息指每日配額會由1,000個增至一萬個,但與港康碼登記人數相比,依然是滄海一粟,市民隨時「爭崩頭」。更何況,港府表明配額會優先發放予公務、商務人士或恩恤安排人士,一般市民想回鄉探親,要爭取到配額,恐怕難過中獎;對於需要經常往返兩地的市民,例如跨境學童等,更只能算是望梅止渴。
更甚者,市民要把港康碼轉為適用於廣東的「粵康碼」或適用於澳門的「澳康碼」,必須上傳完成接種疫苗的紀錄,換言之港人要到內地或澳門,就必須打針。眾所周知,疫苗絕非人人適合接種,況且港府雖已批准科興疫苗接種年齡降至3歲,但現時仍優先為12至17歲青少年接種疫苗,意味着在港府公布豁免安排前,對於無法打針的長期病患者,以及希望一家大小一同回鄉的市民來說,過關依然是遙不可及。
與毗鄰的澳門入境珠海措施相比,毫無疑問,港府現時公布的通關措施更為嚴格,也更為不便。歸根究柢,恐怕源於港府始終防疫不力,任由境外病例持續輸入本港。說時遲那時快,本港昨日又增4宗個案,其中一宗更是Omicron變種病毒株,而根據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數字,由去年12月1日至今年6月30日間,本港共錄得5,609宗確診個案,雖然大部分為輸入個案,數字仍遠超廣東省和澳門,內地當局有所顧慮,絕非不能理解。
倘若港府仍不正視防疫漏洞,導致香港重現本地疫情,通關在即才「臨門撻Q」,市民只會「希望愈大,失望愈大」。畢竟港府強推「安心出行」後,市民已被玩殘,甚至有長者瑟縮寒風街頭開餐;港人依然啞忍,為的正是早日通關,一家團聚。假如種種犧牲因港府失誤而付諸流水,激起的民怨將直指港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