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長遠房策如行禮 苦候上樓無改變

年年歲歲花相似,等到花兒也謝了。運輸及房屋局昨日公布新一份《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未來10年的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3萬個單位,較上一年度公布的供應目標一樣,意味一年過去,土地和房屋供應毫無增加,無殼蝸牛仍然有排等。事實證明,長策報告年年如是,毫無新意,行禮如儀。
2022/2023至2031/32年度的總房屋供應目標跟去年公布的一樣,公私營房屋比例維持七三比,公營房屋佔30.1萬個,私營房屋則佔12.9萬個。儘管林鄭搶先在《施政報告》宣布未來10年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料能滿足未來10年的公營單位需求,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上述擬建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當中40%來自新發展區如洪水橋、古洞北及東涌等,30%來自改劃用地如安達臣用地,餘下則來自粉嶺高爾夫球場及即將重建的房委會工廠大廈等。
必須指出,當中只有約10萬個單位於首個5年期供應,即約20多萬個單位只能全賴第二個5年期全力追數,一旦清拆、收地、平整地基等建屋工程有所阻滯,隨時變成虎頭蛇尾甚至爛尾收場。事實上,港府單是將「生地變熟地」動輒需時逾10年,上述土地大都原封未動,建屋十畫未有一撇,加上近年大型基建例必延誤超支,所謂首個5年期會有10萬個單位落成只是樂觀估算,後5年期的供應量隨時一延再延。
當然,港官「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長遠房策最終能否達標,他們一樣不用問責,繼續坐享高薪厚祿,何況10年後他們早就人走茶涼,無殼蝸牛何時上樓正是「關人個關」。運房局局長陳帆倒也老實,直指中長期可提供40萬至50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主力依靠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惟「都會區屬初步規劃,有相當多基建、前期規劃要處理」,暗示市民別期望過高。
誠然,北部都會區一旦成真,香港必有一番新氣象,許多房屋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但問題是有關發展十分龐大,當中更涉及多條新建鐵路,以港府的能力,10年時間隨時只夠他們諮詢、收地、規劃,真正有樓落成已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最經典的例子是公屋3年上樓承諾。眾所周知,目前公屋一般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已達到5.9年新高,惟陳帆對此毫無歉意,還大言炎炎表示3年上樓承諾不變,惟達標則要20年才能做到。連3年上樓都要20年後方能達標,有人信43萬個房屋單位能在10年內落成嗎?
說來可悲。目前全港有逾12.7萬戶居於不適切居所,較去年增加4%,當中有9.2萬戶蝸居於危機四伏的劏房,人數起碼逾20萬。這些人有的申請公屋6、7年仍未上樓,就連輪候過渡屋也因供應不足而不可得。高官一味吹噓港人未來可以「住大啲、住好啲」,其實同「涸轍之鮒」的故事沒有二致。小魚缺水就快斷氣了,高官還說要引遠在天邊的西江水來救,到底有甚麼意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