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中國貿易

內地海關出了今年10月的外貿統計數據,從中可窺見中國外貿的現狀。進出口在今年頭10個月同比增長30%以上,10月增長稍放緩,但還在20%以上。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卻未影響全球防疫最佳的中國內地,生產大致依舊,出口更因海外競爭減少,重顯世界工廠的魅力,且由中國帶動供應方的經濟增長,例如來自日、韓、台以及澳洲的進口擴大。外貿帶動,內銷擴張中國的經濟規模便首次超越歐盟,逼近美國。疫情使中國加快超前於各國。
外貿是一國國際競爭力最全面的體現,中國在這10個月裏外貿順差達5,106億美元,傲視全球。其中由外商主導的加工貿易增長速度遠低於本國企業為主的一般貿易出口,使前者佔中國總出口的比重沿着近年趨勢下降,只佔不足四分之一。出口和外貿順差的得益便大部分歸於中國本土,生產的本土化更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工業化提升,疫情有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全球性災難卻助長中國超越性的發展,反映着中國體制與政策的優勝。
中國進口最大的是東盟,歐盟其次,其後是台、韓、日和澳洲。東盟是中國加工貿易的主要生產地,已不限於外資港資企業。中國內地企業在當地投資已大增,剛開通的中老鐵路會有助兩地貿易的擴張。台、韓、日是中國內地零部件等的供應商,3地進口往中國內地的規模已相當於進口自歐盟的一倍,以中國內地為中心的主要生產基地,事實上已形成比美歐更大的產業體系。通過中國內地聯連東南亞,東亞在世界經濟的重要性正超越歐美。至於澳洲,只是中國的能源原材料供應商,但對中國內地進口僅次於美國,兩者有頗大的替代性。不過,兩者合起來,對華的出口卻大於歐盟。歐盟對華出口似後繼無力,或許這亦預示歐盟在當前重重困境中的沒落傾向。
中國內地外貿順差的一半來自對香港的貿易,香港獨立關稅區還是中國內地轉口海外的重要渠道。內地最大的外貿逆差地是台灣與澳洲。內地訊息產業依賴台灣的半導體生產,特別是晶片研發與生產。這是台海政治中的關鍵矛盾,不易單從貿易來改善。同樣,中國對澳洲的貿易逆差也助長澳洲對中國的政治挑戰,也非短期可以改變。
11月的最初貿易數據剛出台,上述趨勢並沒有改變,中國還在提升中。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