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香港國際化

香港要進一步國際化,從沉醉於逸樂和英美體制中脫拔,放眼了解正在大變的世界,重點是在大學教育與智囊的發展。
香港的大學教育近一、二十年倣效美國,要推動Liberal Studies,目的是打破理文的人為限制,使大學生有較全面的知識文化訓練。背後意念是克服美國以往大眾教育的大眾生產模式,按機械組織原則高度分工,後者應是美國生產的福特主義模式的伸延。近代人才已不是單單職業式的訓練,而是要與社會經濟的多元化、活性化相符,適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變化。即使美國,一直以來,在大眾教育的體制以外,還有精英教育的長春藤學校,着重全人發展,理文合流。香港的大學採納通識教育正是走向國際教育前進的方向,也着重大學了解社會,參與社會,一改殖民地的狹窄傳統體制。很可惜,由於美國的政治介入,這樣改革的方向被扭曲,變成美國政治文化的宣傳。我在理工大學時曾負責部分通識課程長達8年,用多科際的角度辦中國各方面發展的課程,開創先例。可是其後被美國回來的主管一下推翻,通識課程變成去中國化,通識在香港便成為不識或錯誤認識中國。
在美國策動的顏色革命失敗之後,香港的大學教育好應真正地推行通識教育,而不是禁制中國化。但不是美式的去中國化,還要加上中國內地積極推動的國際化,超越英美,真正的放眼世界,也認真地理解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意義。香港的大學會否這樣做呢?抑或是一方面錯誤地用政治化角度理解通識課程的本意。另方面,還是用英美論點的教科書來掩蓋全球日益清楚的多元化發展,不能用全球視野教育大學生。
其次,香港智囊發展已晚於其他同等水平的城市與社會,香港社會的急功近利,還有政府的官僚主義、輕視知識與研究對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作用。近年更因美國介入,許多所謂智囊變成美國攻擊一國兩制、策動顏色革命的助力。對香港內部問題不深加研究,更忽視內地與世界發展,矛頭只指政府。國安法之後,這類假智囊覆滅,但建制派的智囊卻十分建制化,視野狹隘,最多是建議小修小補,置大問題不顧,更埋首沙堆,看不到內地與世界的大變,和國際化的迫切要求。
大學教育與智囊不改視野,香港難國際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