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患罕見血癌 11歲仔急求骨髓

韶洋去年12月因出現紅斑及頸部腫脹而需要求醫。 韶洋去年12月因出現紅斑及頸部腫脹而需要求醫。
韶洋去年12月因出現紅斑及頸部腫脹而需要求醫。
存活率僅50% 母盼有心人施援
男童麥韶洋因患上罕見的急性淋巴白血病,急需移植骨髓續命!原本應該蹦蹦跳跳,與同輩於校園讀書的韶洋,一年前因治病長期臥榻於病床上,無法上學。他目前正留醫於兒童醫院,由於醫生估計他的存活率僅有50%,焦慮不已的麥母早前於網上社交平台呼籲市民登記為周邊血幹細胞及骨髓捐贈者,希望為兒子找到合適骨髓捐贈,以重獲新生,讓韶洋有機會得到一個正常小朋友的童年。
據了解,現年11歲的韶洋去年12月因出現紅斑及頸部腫脹而到伊利沙伯醫院求醫,確診為罕見的T細胞急性淋巴白血病,隨後再被轉介到兒童醫院留醫,自此開始漫長治療療程。不過不幸地,治療約10個月後,因韶洋持續感到頭痛,院方於是在其背部下方的脊椎抽取液體檢查細胞,竟發現有「復發」迹象,現時韶洋仍然留醫,並需繼續一連串電療及化療療程。
生病前活潑好動喜歡上學
男童母親麥太接受訪問時指兒子一向健康、活潑好動,喜歡上學,但現在卻過着長期臥床吊針的生活,一切的變化均來得非常突然,她現時仍難以接受。期間她更忍不住飲泣指兒子年紀這樣小,卻要承受連大人亦覺得可怕的電療及化療。她又提到曾被兒子問及「我會不會死?」自己不懂回答,因為醫生曾告訴她其兒子的存活率僅有50%,故她現時十分盼望為兒子找到合適骨髓,希望廣大市民伸出援手登記為捐贈者。
兒童醫院指本港每年T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例少於5宗,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化療)及造血幹細胞移植。而韶洋正確診T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並於醫院接受治療。醫療團隊會繼續因應其臨床情況提供適切的治療及協助,並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讓其了解治療進度。
血液學專科醫生馬紹鈞表示急性淋巴白血病,簡稱ALL,屬於兒童常見癌病之一,可分為B型及T型,後者約僅佔15%,屬於少數及罕見,其中明顯的臨床病徵是淋巴腺腫大,而且病細胞相對比較惡,暫時未有針對性標靶藥物,因此治療十分棘手,治療方法除了一般電療及化療外,還包括移植骨髓。
根據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網頁資料,有別於傳統骨髓捐贈,周邊血幹細胞可透過血液分離機從捐髓者的周邊血抽取,過程與捐血相似,一般來說,整個周邊血幹細胞採集過程需要約4至5小時完成,每次需捐出約250毫升(cc)的「周邊血液」(即造血幹細胞和血漿),此外捐贈者不需住院或全身麻醉。即日可出院回家休息。
麥太指韶洋生病前活潑好動。麥太指韶洋生病前活潑好動。
麥太指韶洋生病前活潑好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