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教界抗衡躺平消極 課程灌輸勤勞價值

教育局公布最新《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加入「勤勞」作為第10個價值觀。 教育局公布最新《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加入「勤勞」作為第10個價值觀。
教育局公布最新《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加入「勤勞」作為第10個價值觀。
傳統美德 專家指小學階段就要做
倘社會奉行「躺平主義」,本港前途堪虞。教育局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當中加入「勤勞」作為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有負責編訂課程架構的委員指,留意到近年學生之間出現「躺平」,宣揚「與其努力,不如躺平」,即甚麼都不做的消極狀態。他批評有關學生輕視個人價值,有僥倖心態,好逸惡勞,故有需要強調勤勞的價值觀。有專家亦認同,要早在小學階段向學生灌輸「勤勞」的價值觀,就算先天條件不足,亦可靠後天努力。
課程架構主要編訂6個重點,包括在現有9種首要價值觀和態度(即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和同理心)加入「勤勞」作為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從小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協助學生從小正確認識國家歷史、欣賞中華文化及傳統價值觀、尊重國家象徵和標誌等;加強生命教育;強調性教育的學習元素(包括認識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保護自己、尊重和接納他人);培養學生媒體及資訊素養,能以理性和負責任的態度處理不同媒體的資訊;以及加強禁毒教育的學習元素。
人權教育 蘊含各學習階段
課程發展議會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委員鄒秉恩指,留意到近年學生出現「躺平主義」,以及輕視個人價值,普遍擁好逸惡勞、僥倖心態、沒有目標,而且認為自己沒機會買樓,倒不如先享樂,所以更加應該重新強調「勤勞」這個價值觀。
他續指,不少學校在過去亦有將「勤勞」的元素加入校訓或校本內容,故對業界而言不陌生。鄒又指,過去教育局欲獨立學科形式推行國民身份認同,但社會上的反對聲音大,但一直亦有將相關教學內容加入不同學科中,故認為今次將其列入架構內比起灌輸教育,對培養學生相關美德更有幫助。
對於有指新架構課程刪去「尊重人權」和「以批判思維認識祖國」字眼,教育局回應時指,並沒有刪去人權教育的學習元素,於各學習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期望,蘊含與人權教育相關內容。事實上,課程發展議會的課程文件,例如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課程指引,已將「批判思維」改為慎思明辨,以避免「批判」被誤解為批評。
靠後天努力亦可改變命運
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林志強支持在課程加入「勤勞」作為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因為「勤勞」是其中一個傳統美德,而且應愈早做愈好,因小學已開始培育獨立思考能力,建立出勤勞的價值觀後,成長階段可繼續鞏固。
林又指,了解部分學生有「躺平」心態,例如早年社會已有「贏在起跑線」的說法,家長催谷年輕人,可能對他們會造成很大壓力,甚或最終未能成功;加上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年輕人向上流動機會不多,於是寧可「躺平」。
他認為社會批評年輕人「躺平」時,亦應反思他們為何有這種心態的原因。但他亦鼓勵年輕人,就算「先天不足」,亦可靠後天努力,改變命運。
鄒秉恩鄒秉恩
鄒秉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