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表達方式 報告如玩「數字遊戲」
【本報訊】最新貧窮情況報告昨日公布,港府自詡去年政府介入下,貧窮人口下跌66%至55萬,貧窮率則由23.6%暴跌至7.9%。惟未有一如以往,在主要段落或圖表中顯示在綜援、在職家庭津貼等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約121萬的貧窮人數,兩者相差高達近70萬。
非現金福利難計算成效
報告以往為審視政策成效,會分成政策介入前、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非恒常現金政策與公屋援助等非現金福利介入後3項的貧窮表現及貧窮線作比較。是次報告,港府僅選取列出貧窮人數及貧窮率最低的介入後數字放進主要段落,而恒常現金介入後的情況僅收錄於註腳及附錄當中。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表示,對港府在政策介入前後貧窮數字的表達方式感到「驚奇」,不明白為何不分開表達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非恒常現金介入、非現金福利項目介入後的貧窮情況,稱現時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的情況,更有效令公眾了解長期政策的扶貧成效,而非現金福利介入中包含公屋福利的項目,指一向較「有爭議」。他指福利補貼並非直接「落市民的銀包」,難以計算扶貧成效。
而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歐陽達初則表示,港府像「考市民數學」。他認為上年的數字表達較為仔細,而「現時政策介入後」或令人高估政府政策介入後的影響。歐陽達初指並非否定政策成效,但認為報告應全面公開數據,令市民知道現況,港府從而制訂目標。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