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誰魚肉誰

任何市場經濟活動,都可以帶有政治涵意,或轉變為有政治效果。此所以西方經濟學開始時是政治經濟學,不是今天的去歷史、去政治的市場經濟學。
近月來,中國節能減排,抑制部分的工業生產,和由此產生的出口。減排是為了環保,節能除了環保外,還有成本因素。中國減少生產,當然會影響市場供應。為了保本國市場,減少出口是合情合理的市場行為。企業可決定出口與否的取捨,考慮的是眾多因素。生產成本、原材料中間產品的供應、能源成本、環保要求、出口的各種風險,包括美國動輒制裁別國企業的政治風險,外國企業無法付帳的經濟風險,還有匯率因素、利息因素。企業取捨的代價無論是贏蝕都是由企業承受,但除了非法行為外,每一個因素都可以言之成理。市場多變,沒有任何方法可保證盈利。市場行為便是企業決定,表面上不涉政治,但實際上各種風險,成本盈利因素都有政府和政治成分在內,排除不了。而各種政治風險評估,不可能準確,政治變化與市場風險難以估計。企業因評估作出冒險或避險行為,這便是市場經濟、企業行為的政治經濟學。
中國近月減少鎂的生產,主要是因節能減排,衡量各種因素後,企業減產減出口,以逃避虧損。即使有政治的考慮,例如對歐美政府制裁中國企業、增加關稅的政治評估,也是合理的企業行為。可是,由此卻可引起歐美企業和政府的大震動。原因很簡單,鎂廣泛用於交通、電子訊息、航空航天、通訊與計算機導彈的生產。中國在全球市場佔85%以上,在歐洲市場佔95%以上。年初以來,已經加價4倍。進一步缺貨的話,價格還會漲,而供應不足,二者會把歐美眾多依賴進口的企業扼殺。中國企業的市場行為便構成了歐美企業的危機。中國企業壟斷的基礎是歐美企業在政府支持下,因環保、利潤因素而放棄生產,轉移生產至中國,讓中國承受了環保與低價的代價。可是當中國被動地壟斷之後,中國一動,歐美企業和經濟便如倒骨牌那樣受挫,這是自作自受。
因此,政府怎可容許本國企業為追求利潤而罔顧國家的經濟安全呢?中國成功是不聽西方經濟學的教導,西方失敗是信了自欺欺人的西方經濟學。中國以這樣強大的生產壟斷權,又怎會容易被歐美所魚肉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