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選擇
在防疫抗疫恢復經濟方面,香港只有兩條路可選。
一是中國內地的道路。以清零為主。一切圍繞清零入手,但同時加快疫苗的研發接種,用政府的強大組織力量圍剿病毒。由下而上,形成清零的區域或氣泡,從而局部恢復經濟社會民生。在國際上,兩年多來成為治疫的典範,不但患病率、病死率低,經濟社會民生恢復最快也最持續,由疫病引發的經濟民生代價較低。
二是現時西方所稱的與疫共存道路,最初是以美國、巴西為代表,忽視疫情,致患者病死者無數。近來則全面依靠接種疫苗,以此作為主要防疫手段。可是疫情未有多大改善,即使高接種疫苗率亦阻止不了近月疫情惡化。
美國、英國,乃至新加坡等都是高接種疫苗率卻同時面對疫情惡化的例子。或許囿於疫苗製造商的利益,在病毒急速變種底下,沒有相應的新疫苗推出,只是用原有疫苗加強劑來應付,效果不佳,結果也導致國內外經濟民生難以真正恢復,反覆折騰,社會代價沉重。以美國為例,佔人口十分之一已染病,病死人數過70萬人。若抗疫失敗,或要全民患病才產生全民免疫,屆時病死人數可能同樣10倍增加,達700多萬人。但即使如此,病毒變種快速,病患者面對新變種仍可能免疫不了,疫情還反覆。
這兩條路,中國內地的,是在預防上下重本,也以這樣的防疫投資保障國民性命、國家經濟。美國等的道路只是治療,也寄望於單一並不可靠的疫苗。人命、財產損失隨疫情持續而愈來愈巨大。
香港特區政府的官員與醫療系統的專家們,似乎是傾向於美國的道路。官員與專家一是抗拒與歧視內地;二是迷信英美的主張。面對殘酷的國際疫情,還是讓個人的政治和醫療偏見操縱政府政策。其中可能有更大的政治陰謀,一是與內地通關不成,抗拒用健康碼,以此來打擊香港與內地的融合,傷害兩地社會的互信;二是強制在香港與國際通關,連接與疫共存的海外地區,使香港疫情更難改善,走上新加坡之路;三是讓疫情不斷延續,經濟社會民生受挫,破壞香港的復甦,加重經濟社會困難,製造更大的政治矛盾,用另一形式的攬炒來製造禍端。
特區政府和專家不可靠,中央政府便別無他策,要被迫出手,把防疫抗疫的決策權奪回,保衞廣大香港市民的利益。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