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大型基建皆沉降 香江衰敗有迹尋

曾幾何時,香港基建以高效高質著稱,香港製造是令人放心的代名詞,但俱往矣!回歸後每況愈下,不僅延誤超支成為常態,最不堪是慢工出劣貨,所有大型基建例必問題多多。經過風暴連日吹襲,豆腐渣工程更是再次現形,醫管局公布,啟德發展區新急症醫院地基工程有多個監測點錄得沉降紀錄超標。一節見則百節知,大型基建紛紛沉降,何嘗不是香港不斷沉淪的縮影?
新急症醫院正如火如荼進行地基工程,詎料「獅子山」襲港首日即錄得沉降,醫管局發言人表示,承建商在本月8日於工程地點內的4個監測點,錄得沉降紀錄超逾25毫米的預設停工指標,已即時要求承建商停工,進行整體及全面評估等。
根據過往經驗,工程一旦出現沉降,例牌對附近建築物造成影響,今次也不例外。醫管局續稱,根據最新的監測數據,鄰近上述工地的公眾設施也錄得低於預設安全指標的沉降,但沉降幅度仍然符合工程項目的預設安全水平,已安排承建商進行加固措施云云。一方面是錄到沉降,一方面沉降幅度仍然符合安全水平,何謂語言偽術,有目共睹。
事實上,沉降近年已成本港基建一大「特色」,過去若有建築物出現沉降,必然令社會嘩然,政府亦會擺出認真補鑊狀,例如回歸初期天頌苑的短樁沉降醜聞便轟動一時。但回歸愈久,大型基建問題愈多,特別是沙中綫豆腐渣醜聞井噴式大爆發後,沉降彷彿成為常態,不僅政府等閒視之,市民亦開始習以為常,堪稱社會集體墮落的折射。
拉低標準 削足適履
紀綱一廢,何事不生。其實,許多時候不是市民想將沉降視為常態,而是港府對於基建質量問題總是輕輕放下,龍門亂搬。沉降指標過去有嚴謹規定,必須遵守,但港府近年則帶頭破壞規矩,將沉降指標不斷放寬以遷就沉降幅度,例如沙中綫會展站及西面連接隧道曾被揭發沉降,運房局的補救方法,居然是將沉降停工指標由原來的25毫米大幅放寬3倍,如此一來,數十個沉降監測點全部由「肥佬」變成合格,工程得以繼續。
又如輕鐵天榮站月台沉降一度鬧得滿城風雨,發展商為求盡快復工,申請將沉降停工標準由20毫米大幅放寬至150毫米,運房局懶理外界側目,同樣欣然配合。至於港鐵東涌綫九龍站與奧運站之間隧道的其中一個監測點,上月才錄得沉降,現在又輪到醫管局工程出事,如果說當局最終又是將沉降標準拉低削足適履,雖不中亦不遠矣。
最可笑的是,港府過去總是對沉降有千般藉口,不是地底有岩洞致工程不穩,就是天災問題令建築物下沉,說得似是而非,但根本騙不了人。正如資深土木工程師指出,暴雨並非導致沉降主因,打樁不穩才是根源。啟德雖是填海區,但屬於舊填海區,歷史悠久,鮮少如新填海區般,因海底有淤泥鬆塌而形成地基下沉。正常要進行大型地基工程,會在地下挖一個大洞,而為了防止洞旁泥土倒塌,會圍着洞邊打一排樁,若排樁打得穩固,即使面對暴雨,泥土也不會流走,因此估計是次沉降意外的根源是排樁打得不好。
當然,專業人士踢爆箇中古怪,不等於港府便會承認,更多時候是諱莫如深。這些年,港府除了放寬沉降標準、將有沉降變成無沉降外,對於基建沉降的真正原因為何,還有何後續補救措施,永遠語焉不詳。沙中綫醜聞雖有一個又一個的調查報告呈上,但無非都是走過場,不僅沒有官員「人頭落地」,對於沉降如何造成、如何補救統統付之闕如。有住在土瓜灣沉降重災區的業戶,跟港鐵交涉多年依然無果,所謂資助維修,批出的金額少之又少,每日活在惶恐之中,港府對此則毫不理會。若問民怨從何而來,便是從港府倒行逆施、賞罰不分、懶理市民死活而來。
庸官禍港 危樓遍地
有果必有因,誰能料到回歸後本港基建竟會變成豆腐渣?當有標準等於無標準,當打樁不穩成為新常態,香港離遍地危樓的一日便不遠了。
說到底,這又回到本報所言,一切皆是人的問題。運房局局長陳帆庸碌無能,監管失職,連沙中綫醜聞也要「看報道才知道」,基建泥沙俱下,何足為奇?更有甚者,港府政策慣性向大財團傾斜,甚至被牽着鼻子走,連沙中綫承建商禮頓牽涉嚴重的偷工減料指控也未被法律究責,港府僅就整個工程項目內一個面積約200呎機房的工程問題對禮頓興訟,令人嘆為觀止。
無可奈何花落去。香港在無能港人管治下,優勢極速消失,林鄭現在才將運房局分拆,補救是否到位,只能拭目以待。唯一肯定的是,香港的輝煌已是過去式,不僅香港製造質素差劣,香港速度更成龜行蝸步的同義詞,兩制不及一國,彰彰明甚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