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立於不敗

在美國施壓和新冠疫情威脅之下,中國經濟政策應對的方向是雙循環。內循環是擴大國內的經濟關聯和合作,深耕國內的生產系統與消費市場,立足於獨立自主,減少對外的依賴,有序地從美國等跨國資本主導的加工貿易體系撤退出來,避免陷入國際供應鏈斷裂帶來的危機。用國內統一自由的市場來主要替代海外市場,使經濟首先立於不敗的地步。
中國14億人口,作為全球實質最大的經濟體、工業生產國,有足夠的空間迴旋和發展。特別是在科研發展,只要改變以往對歐美體系的依賴與依附取向,當可開發出新的材料、新的生產效率和新的產業,減少資源的限制,完善獨立自主的能力和條件。
但中國的優勢還在於進出口,主要建基在即使疫情亦破壞不了的中國國內龐大生產能力。在疫情撕裂國際供應鏈和服務業的市場關連時,無論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都內外受困。中國反而在國際市場上成為差不多唯一可靠的工業生產的出口供應者,和原材料、農產品等的進口國。中國在疫情底下,進出口大增便顯示出中國這種建基於國內安全和內循環的巨大競爭優勢。即使中國經濟復甦的增長率並不是最高,復甦的經濟規模,包括投資在內的經濟擴張增量,和市場的信心,都領先全球。單以「10‧1」長假內地的消費形勢來看,遠遠超越全球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
中國內外循環的發展,正顯示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8年金融危機後二次經濟大擴張以來,另一次經濟的擴張高潮,且擺脫了過往種下的結構性和政策性的矛盾。就算近日電力供應出問題,反而反映着中國能源和經濟結構的急速轉型。
中國外循環的另一趨勢是來自外交,中、俄合作保證了中國的天然氣、石油、煤炭供應,俄羅斯也將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供應者。中國與南美及非洲各國,以及中亞、伊朗、阿富汗的關係,鞏固海外的礦產資源供應,東南亞則成為中國部分工業供應鏈的基地。
中國已建構成一個龐大、多元和可靠的外循環供應系統,由一帶一路戰略連貫起來。有這樣的核心基礎,中國更有能力進一步協助這些國家提升生產與消費;在國際競爭中,拉攏歐盟、日本、南韓,邊緣化美國。由內循環伸延至一帶一路的外循環,與美國的抗衡便立於不敗之地。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