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激濁揚清:當教育已淪為教「辱」

報道指沙田一所小學將小一班級開學首月定為「遊學月」,上課沒有書本,也不用默書和測驗,只有透過唱遊來學習。但見學童們蹦蹦跳跳,重現本地學童久違了的活潑與純真,令人反思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否仍要令學童不得開心顏?
香港學生功課之多,已跟他們重甸甸的書包一樣臭名遠播。曾有研究指全球46個國家及地區中,香港學生的功課量數一數二。一周上課5天,功課做足一星期,尚未計頻密的考試、測驗和默書。不少學童沒精打彩,小朋友應有的開朗活潑早已不復見,絕對事出有因。
問題是,沉重的功課、頻繁的操練,並沒有為香港帶來幾多個好學之人,換來的只是一班在成長的很早階段便已對學習提不起真正興趣,但因為擴大了的大學學額,於是僥倖地讀到畢業的大學生。有的後來加入政府當起公務員,寫出了「中國人民共和國」;有的穿起黑衣不辨是非,堂堂大學生將「寧鳴」寫成「寧嗚」、「廁所」寫成「次所」。本報12年前的報道「國際都會通街錯別字」,早已點出不論公務員還是小市民,中、英語文水平是如何教人嘩然。至於,大學生不懂操作洗衣機,年年考第一卻不懂使用八達通,這些令人嘖嘖稱奇的自理能力便不多說了,因為極有可能是過去功課太多,缺乏生活所致。
上述提到的小學考慮到今年升小一的學生,自幼稚園低班起已上網課,近兩年少與人接觸,影響社交及學習能力,因而作出特別安排,算是少數能用心教育的例子,惟學童們的歡樂時光亦僅止一個月。教育究竟是想下一代在快樂中得到教導和培育,還是想透過不斷的操練及考試,羞辱學童,令其飽嘗挫敗,繼而討厭學習?這個在心態上已將教育錯寫成教「辱」的社會,永遠答不出正確答案。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