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新時期新政風 林鄭展魄力乎
踏入10月,本屆立法會進入尾聲,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行政長官將於10月6日宣讀本屆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這亦是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可謂意義重大。我們或可從這份施政報告中窺探特首的心思:究竟是舊瓶裝新酒,還是展示其復興香港宏大藍圖、劍指第二任期的政治宣言?
常言道:大破大立。2019年黑暴勾結外國勢力,讓香港所有深層次矛盾充分暴露,迫使中央政府決心為香港動大手術,實施《港區國安法》並完善選舉制度,很大程度地改變了香港的遊戲規則。自此,反中亂港者被逐出憲制架構,議會得以高效運作;既得利益者不能再養寇自重,要挾政府以阻撓改革;愛國者也不能再單靠政治立場獲得信任,必須提高政治素養,真才實幹地參與良性競爭。這些政治上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保證特區政府順利施政。但施政能否取得成效,就要看政府的政策水平以及政策能否貫徹執行。筆者在此提出幾點改革的新思維,算是對特區政府的期望吧。
交通基建促進發展
首先,一切發展都要有前瞻性。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之一是「要致富,先修路」,也愈來愈重視「公共交通導向式開發」,通過有遠見的交通基建促進城市發展。作為內地昔日城市規劃的學習榜樣之一,香港的基建卻愈來愈落後:北環綫等了近20年仍不見蹤影,11號幹線討論20年仍處於研究階段,就連屯馬綫在洪水橋增設車站也要2030年才能落成。政府常以人口需求未達標為由延遲工程的開展,但興建鐵路和道路不但促進區域發展,亦可利用發達的交通網混合開發土地並提高地積比率,解決房屋和就業問題。
其次,政府要有制約資本、引流資金的思維。各國經驗都已證明:放任式的資本主義只會導致貧富懸殊及產業空心化。地區經濟若要有活力,政府就要適度介入資本。特區政府不應再戀棧所謂「最自由經濟體」的虛銜,況且這種所謂的「自由」正是香港深層次矛盾的癥結。政府制約資本,可從徵收資產增值稅入手,向賺取暴利者開徵額外利得稅,支持民生福利開支,體現「垂直公平」的理念;同時為了鼓勵創新科技再工業化、環保、文創和體育,可利用額外稅收向相關行業提供各種稅務優惠。如此便可將資金引流至能促進香港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實現再工業化和產業多元化。
最後,所有政策都要思考「為誰而實施」。中央駐港官員日前表示,「要解決住房問題,必須涉及到土地、規劃、投入那些具體問題,但說到底是『發展為了誰』的問題,那這就牢固地說明『發展以人民為中心』這個理念」。現時的城規條例也好,新界祖堂地的管理制度也好,限制太多導致很多發展流於程序而最終一事無成。政府應思考一下,這種制度究竟是為誰而設立?筆者由衷期望這份施政報告能有所突破,令香港人看到希望。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