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中國轉變

中國的經濟政策正似進行大的轉型轉向。
鄧小平、江澤民時代是經濟市場化、私有化來推動增長,「少數人富起來」的口號代表了經濟的發展戰略。當時是求量不求質,為的是迅速經濟發展,趕上世界。胡錦濤時代是一個過渡,開始體會到量化增長的毛病,轉提出可持續發展,可是缺乏強大政治力量,未能扭轉市場化帶來的巨大變化,和對社會體制的衝擊,貪腐崇洋反成主流。
習近平時代還在開展,卻已是全面針對市場化的流弊作出調整。一方面進一步落實胡錦濤時代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更細化為環保及氣候變遷的具體政策,強制執行。另一方面,可持續的發展要求社會包容、社會平等與公義,便把少數人富起來的目標轉移為共同富裕,打擊貪腐,和精準扶貧。美國的政治壓迫以及新冠疫情,都使中國重新反思一直以來的發展戰略。
量化經濟增長在市場主導之下,必然隨利潤率的推移轉變,走上歐美非工業化、金融化的道路,帶來社會分化,經濟增長乏力,也導致種種政治、社會和生態問題。氣候變遷問題在全球已趨惡化,中國不能視若無睹,或以後發者要求特殊待遇。中國全球化經濟已與世界成敗唇齒相依,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者,便不得不承擔上國際責任。中國要捨量化增長,轉為質量、環保為主的增長模式。這也與共同富裕的政府干預、進行再分配的要求相配合。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顯示個人化市場政策的缺陷,即使一國自主的戰略,也不能防禦公共衞生全球化格局的衝擊,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便不能犯重商主義的失誤。為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共同安全和發展,中國需走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把共同富裕的方針擴及他國。即使受到歐美反對,中國還可逐步的以區域合作發展,帶領各國抗拒「美國優先」的惡性攻擊。中國不應韜光養晦,也不能明哲保身,只能挺身而出,與其他國家人民一起捍衞世界的安全。
事實上,近年美國反恐失敗,軍事與經濟霸權衰落,新冠疫情打擊全球,美國以外的不少國家和社會已開始反思本國與世界發展的戰略與方向,捨棄資本主義的極端模式。歐洲以至南美的社會民主主義的左傾,正顯示這樣的變化。在轉變中,中國是推動者,也同樣是會受益於其他國家的轉變,互動地共同進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