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消費券帶旺一時 長遠計還須通關

昨日10‧1假期,市民最開心莫如收到第二期電子消費券。不少市民一早到便利店或港鐵八達通服務站外排隊,長長人龍無不為了趕快領取消費券外出消費。在一片利好氣氛帶動下,不僅商場人頭湧湧,食肆更是「翻枱」連連,香港出現久違的歡欣情緒。港府這項德政值得讚賞,但消費券效應始終短暫,盡快通關方是挽救經濟的治本之策。
港府昨日起向大約550萬名市民派發第二期電子消費券,八達通用戶有2,000元,其他3間支付工具營辦商用戶有3,000元;上月中才重新登記的市民則先獲發第一期消費券。儘管有透過書面登記的長者到場後,因無法領取消費券而鼓譟,更與港鐵職員理論,但小混亂不至於有大影響,整體秩序良好。有市民笑說,第一期消費券用於飲食和添置新衣,預計第二期消費券也是「食埋佢」,或光顧酒店自助餐「豪一豪」;亦有年輕人打算用於購買電子產品。食肆負責人更是喜形於色,直言8月派發第一期消費券後,首星期生意額急升10%至15%,對10月的生意額感樂觀;港府亦估計消費券對經濟的提振作用可能高於原本預料的0.7%。
統計處公布8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總額高達286億元,按年大增11.9%,連升7個月,升幅更較7月的2.8%激增,反映消費券對刺激零售業的作用顯著。誠然,消費券對低迷的市道猶如一場及時雨,亦令整個社會氣氛好轉,問題是,數千元很快花光,效應消失後港府還有何救市板斧?治本之道,始終是中港盡快通關,讓兩地旅客免檢互通。港府上月中推出供廣東省及澳門非香港居民免檢疫來港的「來港易」計劃,兩陸路口岸每日共2,000個名額,零售業界對此不無期待,但由於名額有限,目前仍未見對市道帶來明顯刺激,更遑論中港兩地對等互通仍是遙遙無期。
正如本報早前指出,中港遲遲無法互通,問題癥結不是在於疫苗接種率高低,而是在於香港至今沒有推出「健康碼」,高官更以私隱為擋箭牌,對此大耍拖字訣。君不見,「健康碼」由去年吹到今年,吹到前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都落台,仍然只聞樓梯響。高官早前被問及會否在港推出「健康碼」時東拉西扯,一時說會聚焦如何加強防控與追蹤力度,一時說對此持開放態度,一時又說怕引起私隱疑慮,說到底就是怕事避難,無心推行。其實,內地「健康碼」行之有效,通行全國,香港實行拿來主義即可。要是擔心引起私隱疑慮,大可只限於必須往返內地的港人才自願接受追蹤,不往返內地者不用申請,所謂的私隱問題便迎刃而解。偏偏港府拖拖拉拉,甚至提也不提,任由兩地通關無期,這到底是出於甚麼心態,才是最耐人尋味。
說到底,中港早日通關,不僅能令分隔兩地的家庭早日團聚,對打救本港經濟更是至關重要。拖得愈久,旅遊、零售、餐飲等行業愈難捱,受害的始終是基層。高官只見眼前消費券有提振經濟作用便忘乎所以,一旦效應消失,難道又再派錢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