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消費券刺激市道 救經濟還需通關

短短數年間,香港經歷劇變,以往10月初被視作「黃金周」,內地客來港消費帶旺零售業及旅遊相關行業,可是好景不常,香港吸引力不再,再加上暴疫摧殘,疲不能興,黃金周日漸褪色,不過,今年卻會出現「小陽春」,因為政府第二期消費券將在10月1日發放,百多億元流入市場,第一期效果有目共睹,相信今次亦會掀起一股消費熱潮。
在7月4日至17日完成電子登記的市民,將在10月1日獲得第二期消費券,當中3款支付平台登記用戶可一次過獲發放餘下的3,000元,另外一個平台用戶則獲發放2,000元,要在限期前用完已收的4,000元,剩下的1,000元才會於12月中發放。各位合資格的市民,務必留意各自所用平台相關細則,以免招致損失,本來是開心消費,當然不想引起不愉快,像之前書面登記用戶放款受阻延事件,希望不會再發生。
坊間有不少調查發現,很多市民表示收到第二期消費券後,會加碼消費,數目由數百元至千元不等。過去兩年「食穀種」的商戶,機不可失,肥水不流別人田,推出折扣吸客,亦有多個商場及商戶合作推出大型優惠活動,務求製造熱潮,催谷市民盡情「血拼」,除了用盡消費券金額,更想他們大破慳囊,自掏腰包,讓百業久旱逢甘霖,對於不少商戶來說是「及時雨」及「救命錢」。君不見那些甚少設電子支付的店舖,例如麵包店及茶餐廳,也漏夜趕科場,想趕及這水消費熱潮。四間支付平台亦趁此機會大做推廣,希望吸納新用戶,據報收穫甚豐,很多長者開始習慣使用電子支付,不再抗拒。
政府今次不派錢改為發放消費券,目的是刺激市道,寄望市民用錢,各行各業得益,同時亦可以推動電子支付風氣,以免落後內地太多。綜觀首輪消費券反應,都非常正面,收到預期效果,市民有錢用固然開心,商戶亦笑逐顏開。行街購物之後會坐下來飲飲食食,食肆出現久違人龍,餐飲業在首期消費券發放後,生意急升15%,希望熱潮持續到聖誕新年。
雖然多個行業都受惠於消費券,但與昔日黃金周比較,仍然有一段距離,始終依靠政府出錢,難免有「塘水滾塘魚」之感,而且不少行業仍然是斯人獨憔悴,旅遊業是望「券」興嘆,金行珠寶店風光不再,旺區依然吉舖滿街,失業率依然高企,若果不是政府派消費券,相信不少市民還是量入為出,盡量減少用錢。消費券只是短期刺激,猶如強心針,效果短暫,長遠不能起死回生。
有市民昨日到政府總部外請願,期望港府爭取盡快通關,這是大眾社會的心聲,始終香港與內地息息相關,北水是不少行業泉源,維繫經濟命脈,有來有往,才可以搞活市場。內地自己有龐大市場,小小一個香港封關對其經濟影響不大,不急於一時,但對香港卻是災難性處境。政府應該急市民所急,生死存亡之秋,能夠加把勁推動通關嗎?人家可以等,香港卻沒有本錢等下去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