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兩地邊境發展 應要有同理心
上周剛說過《前海方案》和《橫琴方案》能加強香港和澳門與內地的融合,但又不得不令我想起香港政府所提出的沙嶺墳場發展計劃,其距離深圳民居不過300米。港府一再堅持指籌備已超過10年,現在工程只差通過撥款就能開展,只是建制派去年表明反對方案,最終令計劃進入膠着狀態。
香港存在嚴峻的土地短缺問題,而骨灰龕安置所此等厭惡性設施更是難以覓地。就此,港府早於10年前已開始對沙嶺墳場方案展開研究,提出「沙嶺殯葬城」的建議,能夠集骨灰龕安置所、火葬場、殯儀館等設施,在場內提供「一條龍」服務。當年研究報告指出,沙嶺遠離香港市中心,周邊地區尚未發展,適合作為殯葬設施的興建位置。
然而,深圳河的對面卻是人口稠密的市中心地帶,在香港沙嶺數百米外就已是民居高樓及購物場所。有內地媒體曾報道深圳居民的感受,直指香港政府的行為是自私,而且欠缺格局的思考能力,並且擔心未來火葬及拜祭過程的氣味,會隨風飄至深圳市中心影響日常的生活。的確,當知道深圳民居與沙嶺的距離有多近後,就會明白當地居民的擔心不是無中生有。
事實上,香港政府應能做到換位的思維。不要忘記,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邊界皆是被廣東省所包圍,鄰市厭惡性設施也可建在靠近香港的地方。試想想,假如在距離大嶼山約4公里的桂山島上,興建同等規模的殯葬設施,大嶼山的居民難道不會反對嗎?昔日的反對派若果還在,必然會跳出來上綱上線,指摘內地損害香港人的利益。
愛理不理 不欲作為
我們需要知道,區域發展是講求協作而不是零和遊戲。香港政府的發展觀念仍停留在香港本位的角度,而沒有將大灣區融合的整體概念加以落實。在邊境地帶上,官員仍堅稱地段遠離市中心,適宜用作厭惡性設施的規劃,但其實當區是可承擔更具價值的土地用途。看看周邊的地區,既是落馬洲河套區,又是毗鄰多個關口的地段,潛力可以是相當巨大。該處若能發展成民居或購物中心,服務於日後興起的河套科技區,可帶動大量不同種類的人流,將是兩地雙贏的局面。
現時,官員一句或兩句解釋,指煞停沙嶺方案將為香港帶來長遠的影響,又指當年規劃時中央尚未出台大灣區方案。也許,我不能用上「怠政」二字,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官員們又是否真的可以用「行政程序」來滿足大眾對計劃的疑問呢?當天不知有大灣區,那今天已經知道,為何又是一副愛理不理、不欲作為的樣子?
再想深一層,香港與內地群眾的感情才是真正的重點。我們彼此有着深厚關係,惟一旦出現芥蒂將難以修復,而香港政府正正就是基於「怕麻煩」的緣故,為日後兩地進一步融合埋下不必要的地雷。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