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銘記抗戰英烈 加強歷史教育

歷史記憶,往往是建構一個國家國民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昨天是九一八事變90周年,這是一個所有中國人必須銘記的日子。當年日本自編自導自演,炸毀南滿鐵路嫁禍中國,發動侵佔東北三省,自此中國展開了艱苦慘絕的抗日戰爭,最終以3,500萬軍民死傷的代價取得勝利。
保育遺迹 建資料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上一代人很多都親身經歷過戰爭苦難,或透過長輩的口耳相傳了解抗戰的悲壯,但當歷史見證人一個個的離開,事件隨着歲月被封塵,人們對歷史記憶就會模糊,甚至被別有用心的人竄改扭曲,所以我們必須做好史迹保育和歷史教育,讓歷史的記憶能一代又一代承傳下去。
日前,立法會通過了經筆者修訂劉業強議員的議案《推動抗日戰爭歷史的教育》,希望藉此喚起政府和社會對抗日戰爭教育的重視。在學校教育方面,現時中史雖已列為初中必修科,但關於抗日戰爭與日佔時期的香港篇幅較少,上網或博物館提供的資料也不多,就算有也集中於英軍為主並只持續了18天的香港保衞戰,對於由中共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及民間敵後抗日的專章非常少。
筆者建議教育局應整理一份學校教材套和相關的歷史資料,令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可深入學習,教師也便於備課。政府也應有系統地整理和發掘關於東江縱隊游擊隊及民間抗日的歷史,以建立香港抗日戰爭數碼資料庫,讓更多有興趣人士了解這段歷史。
東江縱隊可歌可泣的歷史,成功營救了當中包括何香凝、茅盾、梅蘭芳等數百名文化人士,把他們轉移到後方安全地帶;敵後游擊隊堅持作戰不但振奮民心,亦成功消耗和分散日軍的兵力,為正面戰場作戰作出重要貢獻。這些歷史到今天在香港仍有一些遺址,例如元朗十八鄉楊家村的「適廬」,是當年營救文化人士重要的中轉站。筆者建議將這些歷史遺迹,連同當年營救的路線,加強相關保育,以深度旅遊和體驗式學習為概念,設立「抗日史迹行山徑」,東線包括由將軍澳至西貢到企嶺下,西線則由荃灣至元朗再到落馬洲,透過新增郊遊路線,去了解當年的抗戰歷史;還可在分散於香港各地的炮台機槍堡遺址,增加相關的紀念和介紹,透過二維碼和AR技術,讓參觀者能有親歷其中的感受。
銘記英烈事迹,承傳愛國精神,是每個國家凝聚力之所在。筆者認為,在紀念活動方面,每年的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特區政府應舉行隆重而能讓公眾參與的紀念活動,邀請抗日老戰士與年輕一代交流,亦可參考內地的做法,在9月3日當天舉行防空警報演習,加強市民對國防安全的意識。最後,筆者還有一些說話不吐不快,早前筆者參加官方的抗戰勝利紀念活動,大會司儀竟只強調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的8年抗戰,而不是長達14年抗戰的表述,這對於東三省的抗日英烈是何等的大不敬。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