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新界北發展
特區政府要重新策劃開發新界西北的發展,這似乎是政務官主政的特區政府慣常手法,在政府任期最後階段推出大計劃。曾蔭權如此,林鄭月娥亦一樣。不過,開發大西北,不如「明日大嶼」那樣屬全新規劃,早在2007年政府提出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或更早,便已提及新界北,包括西北大發展,其中部分已進行,但主要的規劃意圖還未達致。其後亦有2015年的「香港2030+」,規劃與討論不多,但真正切實發展多是拖延不決。
今次再度提出,或許可有2017年規劃署的「發展新界北部地區初步可行性研究」作為根據,但是為甚麼要採用政府現時公布的大概方案的方向呢?有待詳細文件公布之後,我們才可詳細評論。據媒體的報道,卻有不少問題值得留意。
一是為甚麼原來商業用途的洪水橋新發展區和古洞北粉嶺北發展區,轉為住宅用地?原來的商業發展是在與深圳毗鄰地區發展商業區,應對深圳,作為香港南有中環對應全球,北有此區連接深圳、珠三角,更好地適應和利用深圳珠三角對香港服務業的需求。且商業區的就業機會是使新界北居民可就地就業,或往深圳跨境工作,不用過度集中於港九市區的商業區。
國際的城市規劃理論再不是福特主義式的功能分區,而是綜合發展,更要求適合低碳、可持續和社會包容的發展,而不是重複天水圍悲情城市的錯誤。林鄭政府似乎是把公屋等集中此區,但區內就業的安排、區外交通連接的問題卻可以十分嚴重,也連早應幾十年前便要建設的北環綫鐵路亦未提及,也沒有任何規劃加快和方便出入深圳、珠三角的通關交通。
二是把規劃十多年的河套邊境發展區搬移,便要重新規劃,似乎是逃避該區長期發展規劃失敗的責任。即使放在香園圍口岸附近,可能又要十多年的規劃,也未必成功。若以此作為北部地區住宅區的就業支柱,卻未免荒謬。新的河套區同樣以科研產業為主,就業率低但要求高學識和技術,香港大多數人口難以符合,更何況公屋居民。這樣的新發展實在需要公眾諮詢,不能借勢草率推行。
而按照特區政府的辦事能力,又要等一、二十年才有機會完成,還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更何況規劃的思維不當。當前,倒不如學澳門橫琴青茂口岸的一次通關,加快與內地人員來往。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