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長者心口痛 或抑鬱症警號

長者缺乏社交,感到孤獨,會增加患上抑鬱症風險。 長者缺乏社交,感到孤獨,會增加患上抑鬱症風險。
長者缺乏社交,感到孤獨,會增加患上抑鬱症風險。
疫下求診趨升 勿當老人病輕視
疫情下社交活動減少及經濟壓力大增,抑鬱症發病率亦隨之上升,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抑鬱症求診個案疫情期間約上升一成,由於長者本身較體弱多病,部分抑鬱症狀與一般身體病患相似,例如心口痛、疲倦等,同住家人未必察覺,造成延誤求醫。醫生呼籲若發現自己或家人變得容易煩躁、失眠及欠動力,宜提高警惕,有可能是抑鬱症病徵。
不少人以為在家工作毋須舟車勞頓,時間更充裕,但中大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煒表示,在家工作難以區分工作及私人時間,部分人甚至連夜晚都要候召工作,私人時間大減,而平時放工後的交通時間可作為過渡,反令心情得以緩衝。工作壓力大增下,若出現情緒持續低落、平時的嗜好都失去興趣、失眠,尤其容易驚醒及天未光醒來,就要留意。
退休乏社交 加劇患病風險
退休的長者在疫情下減少社交,是抑鬱症主因之一。林指哈佛大學一項大型研究表明生活是否愉快或幸福,取決於持續社交關係,但長者在疫情時擔心染病,甚至足不出戶,變得孤獨,有機會加劇患病風險。長者患抑鬱症,可能會有心口痛、記性差、氣促等情況,自身或家人多以為是「老人病」而輕視,不少個案是求醫後,檢查心臟無礙始轉介精神科而確診抑鬱症。
林指抑鬱症屬慢性炎症,若拖延求醫,長期會加劇對腦部損害,造成記性差,甚至增加患認知障礙症風險。輕微的抑鬱症或可透過運動、改善情緒等方法紓緩,否則需要服血清素等藥物治療,病情拖延至惡化,患者有機會出現自殺念頭、幻覺、幻聽等,甚至要入院治療。
新藥副作用小 減服食抗拒
醫生向病人處方血清素抗抑鬱藥時,需先了解病人有否其他長期病患,以免藥物相沖。林指近年新一代的多機制血清素調節劑對功能性病徵成效較佳,與其他藥物相沖情況亦相對較少。部分傳統藥物會令病人體重上升,亦有三成人出現性功能障礙,影響病人的服藥依從性,而新一代藥物在這些副作用上都有改善,可減低病人對服藥的抗拒。
抗抑鬱藥一般服用兩周便開始見效,但要完成治療或要持續服藥一年,部分復發的病人甚至可能要幾年。除了用藥治療,林指在情緒低落時進食甜味食物,例如香蕉、朱古力、雪糕等,可刺激血清素分泌,但由於進食高糖食物容易引致肥胖,非長遠之計。他建議選擇果仁、肉類及蔬菜,亦可改善病情。
林煒指部分長者患上抑鬱症會有心口痛症狀,令病情出現混淆。(陳德賢攝)林煒指部分長者患上抑鬱症會有心口痛症狀,令病情出現混淆。(陳德賢攝)
林煒指部分長者患上抑鬱症會有心口痛症狀,令病情出現混淆。(陳德賢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