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當派錢變擾民 香港情何以堪

半年前,我在本欄寫過《財案電子派錢 深思行政安排》,言猶在耳,果真今次派錢仍鬧出風波,苦煞不少長者排隊輪候,實在情何以堪?如此派錢,問誰還能對特區政府的執行能力抱有信心?
現在問起香港市民有關政府多年來派錢的回憶,可能已經不再是哪一年獲得多少金額,而是政府的行政措施是如何令人失望。
數年前,政府向合資格人士發放4,000元,居然只接受紙質的申請表,不但令行政費大幅上升,更是一個極不環保的舉措。於是乎,去年全民發放一萬元計劃,就可以利用網上銀行申請,還算勉強為當局爭回一次面子。
只是,好景不是常態,今年政府大搞創新,利用電子消費券發放現金刺激消費。當然,透過電子支付系統派錢本是無可厚非,可以提高市民使用金融科技的意欲,但其中的細節就令人極度遺憾。有市民直指是多此一舉,但實情是政府一味「大安旨意」,沒有做好風險評估,思維離地又反應遲緩。
事實上,政府理應有前瞻性的眼界,可以預見30多萬個資料不全的申請中,會有多少在9月前尚未補足資料,從而謀劃適當的應變措施。非要待建制政黨急切約見部門反映情況後,當局才後知後覺地將補交資料的期限推遲兩周,無奈已引發大批長者前往旺角的辦公室苦苦排隊。
雖然在引發混亂後已有一定的反應,包括加派人手及開放新一層辦公室予市民等候,但只能說是亡羊補牢罷了。數天前,當局額外加設3個地點,亦即中環、大埔及屯門,讓市民補交遺漏的文件。不過,許多市民必然想到,香港18個行政區不是都有民政處嗎?各分區不是都有郵政局嗎?為何當局不能協調各區既有的公務人員,協助收集表格及核對資料呢?非得要年老的市民舟車勞頓前往指定地點?
多與地區人士協調
《孟子》有云,「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意為社會不應該讓年老者在路上負重物,引伸至我們需要敬老、護老。聽聽部分長者所說的話,指其就像在向政府「乞討」數額不多的消費券,令人感到相當不快。《禮記》亦指出,贈人「嗟來之食」亦非君子所為,而當局恰恰予人如此的感覺。
有人表示,政府沒有與地區諮詢組織保持緊密的協作關係,才導致今次的派錢亂象。誠然,不同的地區組織每天皆會與市民接觸,關係一定會比政府來得親近。善用建設力量的地區資源及網絡,是政府需要學習的課題。事前多與地區人士協調及溝通,又或賦權予相關人士作為統一的聯絡人,就不致使眾多的長者無意義地東奔西跑。
政府要強政勵治,光靠天馬行空的思維是遠遠不夠,還需要貼近民情深耕細作的操作措施。若然派錢最終因行政問題成為劣政,市民又何以會對未來的香港變革懷有信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