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輸入醫護專才 縮短輪候時間

三年又三年,等到頸都長!香港不僅輪候公屋的時間愈來愈長,部分公立醫院的專科服務,病人動輒要輪候兩至三年才能接受首次診治,如經診斷後確認要動手術,可能又要再等三至四年,嚴重影響病人生活,甚或會令其病情惡化,情況極不理想。
政府近年投放了數以千億元公帑,興建、擴建及重建多間醫院,但醫護人手不足問題不能單靠錢來解決。至於增加本地醫學院的培訓學額,一來遠水救不了近火,二來亦需要更多有能力培訓學生的專科醫生,難以短期內大增學額。再加上多個海外國家都同樣面對「醫護荒」,推出種種計劃吸引境外醫護專才到當地工作,不少本地醫護人員被「挖角」,香港實有必要迅速修例,拆牆鬆綁,通過輸入境外醫護專才來紓緩問題。
政府早前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建議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註冊及執業的限制,但不少人都批評放寬建議仍過於嚴苛,包括申請人必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必須已在海外取得醫生註冊及專科資格,以及必須先在本地公營醫療機構全職服務最少5年,才有望轉投私人執業。令人質疑即使草案獲得通過,最終亦難以吸引到一定數量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回流香港。
因應議員及社會人士意見,行政會議日前通過對草案提出三大修訂,進一步放寬有關限制,包括不再局限只有本身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才能參加擬議的特別註冊制度;容許未完成所有實習的非本地培訓醫科畢業生(但必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也可參加香港的執業資格試;以及便利已具備認可專科資格的醫生進行特別註冊,希望可吸引更多境外醫護專才來港。
多重關卡 保障質素
令人遺憾的是,多個本地醫護組織繼續對各項放寬建議表示反對,但其反對理由卻往往缺乏理據和事實根據。他們質疑部分非本地培訓醫生不懂講廣東話,難以與本地病人溝通,但相對於現時要輪候兩、三年才有機會見到醫生一面,溝通問題是否較為容易解決呢?
反對者又稱,擔心非本地培訓醫生質素參差,影響病人治療,但其實擬議機制已設有多重關卡,保證回流或輸入醫生的質素及專業水平。
事實上,同一批醫護組織,近年多次發動遊行示威以至工業行動,要求政府關注公院醫生人手缺、工時長、壓力大及流失率高等問題,但每當政府提出透過輸入醫生來解決問題,估計他們可能又因擔心個人利益受損而提出反對,做法非常矛盾。
醫者父母心,筆者希望本港的醫護人員及組織,真心以病人利益為依歸,摒棄專業保護主義與狹隘的個人私利,支持修例,切實地縮短公營醫療服務的輪候時間,讓病人得到及時、適切的醫護。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