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辦全國運動會 盡顯灣區優勢

近日,國務院同意粵港澳三地以「大灣區」名義,合作承辦2025年全國運動會,亦即第十五屆全運會(十五運會)。消息甫傳出之際,香港各界均表示欣然支持,一方面是進一步加強本地的體育發展,另一方面更體現出灣區劃時代城市群的共同理念。
全運會源於一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運動盛事,當年以「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作為口號。自此,大部分全運會均是每隔4年舉行一屆,是為國家培育精英運動員的重要途徑。基於比賽年份往往是奧運會後一年及亞運會的前一年,官方宣傳就會提到「全運會出人才,亞運會練人才,奧運會出成績」。
香港在回歸以後,一直以「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團」參與全運會,並在獎牌進帳中有長足的進步。在1997年的八運會中,香港只有黃金寶在單車男子公路賽獲得一面金牌;在往後4屆中,獎牌數目仍徘徊在單位數以內;直到上屆的十三運會,香港一共斬獲16面獎牌,包括2金7銀7銅。
在本月中舉辦的十四運會,香港亦派出代表團角逐多個項目。除各省市的精英運動員比賽外,全運會亦秉持「全運惠民」的理念設有群眾賽事項目,讓廣大群眾自由報名參與比賽。當中的項目亦包括貼近中國民情特色的文娛運動,包括毽球、龍舟、地擲球、圍棋、象棋、橋牌及中國式摔跤等,有助全民關注、參與、享受體育運動,建構國家大眾體育的系統。
事實上,香港的體育發展一直以精英化、大眾化及盛事化方向前進。前兩者以各項政策推動,亦反映在今年東京奧運會的佳績上,但後者似乎在2009年舉辦過東亞運動會後,也很難讓一般市民記起我們承辦過的體育盛事。適逢國務院批准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協作承辦十五運會,藉此契機可讓香港發揮項目管理的優勢,與粵澳兩地合作做好一場盛事級運動會,向全國人民展現大灣區的魅力所在。
過往,粵港澳三地的融合流於經濟產業鏈層面,官方與民間可說是未能展開全方位的交流及協作。直至2015年,國家在「一帶一路」的願景中提出大灣區的概念,使三地融合提供國家級政策的支持。雖然粵港澳在過去數年亦一直為灣區框架建立機制,但受到不可預測的新冠肺炎疫情所影響,使得許多工作仍存有不少的變數。
建立互信 打破屏障
幸然,十五運會的成功申辦是彰顯大灣區城市群的實體能力,讓全國人民包括灣區居民均意識到,珠三角地帶下的官民存在緊密的溝通。當然,主辦一場運動會不是容易的事,更牽涉到三地不同的管轄區及標準制度,但亦是一個良好契機建立互信協作的精神。更進一步而言,運動會需要的正正就是全民參與,盛事終歸能夠刺激人員的往來及溝通,彼此屏障亦會因而被打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