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與疫作戰

全球新冠疫情正在惡化,接種疫苗只是減輕重病率,不能防止染病。Delta之後還有新的變種,香港與世界對付疫情,除了作持久戰外,別無選擇。
持久戰便是作戰,首先要認定戰爭的後果,若疫情惡化,不受疫苗抑制,像歐美以「與疫共存」的藉口放棄嚴格的防衞,必然會帶來大爆發,最後還是要嚴厲地封城封市。但Delta等變種病毒蔓延擴散之後,克服不易,封城封市的措施不能不加強和長期延續,經濟民生又會再度受到大衝擊。特區政府對此應有緊急的應對戰略、計劃與措施,需要與內地政府在中央支持下安排緊急生活物資供應的機制,不要出現英國的狀況。
其次是防治政策,一是對高風險地區入境收緊,剔除關係戶的豁免隔離優惠,一視同仁,嚴防漏洞。二是全力提升接種疫苗率,定下目標,不能不強制執行,官員要問責。三是與內地聯防,保證通關條件,防治的戰略是要盡快打通與內地的通關,也便是要與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協調防治的標準與政策,不要用政治理由、阻礙來維護香港不知為甚麼的獨斷獨行,這需要在中央支持下兩地政府機構緊密合作,互相支援。
同時要準備香港經濟民生受疫情打擊會長時間受挫,明年能否改善也應先打輸數,從最壞處作應急預備,並以此作為基點,規劃改善方法。現時香港經濟似已穩定,失業率回落,但全球疫情再度惡化的話,經濟民生會再滑落,且信心打擊會更大,政府的應對策略便要及早籌劃安排。
與內地通關是最大的積極措施,嚴格審批,參考澳門的例子,有序地放寬內地旅客入境(包括來港公幹、讀書、探親人士)。香港700多萬人口的消費力量是不足以挽救經濟,香港需要外來消費,最可靠和最有力的來源只有內地,尤其是珠三角的富裕中產階級,這應是特區政府應對疫情最主要的經濟政策。與新加坡的旅遊氣泡、港人海外回流、招徠歐美低風險地區人士來港,都屬無效劣招。
在內,政府要進一步刺激經濟民生,只有再發放消費券才最有效用,也可在疫情克服前的一、兩年間維護經濟民生、社會信心。香港積累的儲備不用於當前,留作何用?當然,香港還可藉機推動經濟的數碼化,單靠政府與香港商界,效果不大,應與深圳和杭州合作,但香港的政務官政府有此見識和魄力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