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搞建設 謀發展 慢進也是退
中央政府日前派出宣講團來港,向特區管治班子、立法會議員及社會各界,講解國家「十四五」規劃內容,尤其是當中有關香港的章節及其帶來的機遇。中央官員指出,香港過去花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在政治內耗,現時的平穩良好局面得來不易,必須着力「搞建設、謀發展」,積極融入國家,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及建設,否則「蘇州過後無艇搭」,「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
在出席宣講團講座前的周末,筆者適逢到了新界西北考察多個發展項目,期間觀看了一段在深港邊境上空,由最東面的沙頭角至最西面的米埔,一氣呵成拍攝的航拍片,可以看到在深圳河以北的深圳南部用地,大部分已獲高度發展,建設了不少高樓大廈。
反觀深圳河以南的香港北部邊境,卻滿布荒廢的農地、魚塘,以及被人合法或非法開闢作貨倉、停車場、回收場等低增值產業的棕地,與一河之隔的深圳邊境形成強烈對比,珍貴的土地資源未被有效善用;彷彿過去20多年來香港這邊的時間停止了流動,深圳對岸的時鐘卻愈轉愈快,發展遠遠拋離香港,演繹了何謂「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
筆者於今年初在立法會提出質詢,要求政府交代香港在回歸後釋放的2,400多公頃原邊境禁區用地的最新狀況,結果發現絕大部分用地在「解禁」後一直未獲發展。除了約400公頃具生態保育價值的濕地及自然保護區,逾1,000公頃為雜草叢生、保育價值甚低的綠化地帶,逾300公頃為實際上大多已荒廢的農業用地,加起來比擬議的「明日大嶼」人工島或新界北新發展區更大。有關情況再次令人質疑:香港的土地有否得到善用呢?
必須強調的是,筆者認同保育與發展並重,支持保留及保育具較高生態價值的土地和海岸,包括將其納入法定的郊野公園範圍和海岸保護區,但對於生態價值偏低的綠化地帶、濕地緩衝區、郊野公園邊陲用地,以及已不再適宜耕種的荒廢農地,是否完全不能用作發展,或者只可用作效益偏低的極低密度發展呢?新發展區的規劃、土地用途的改劃,是否一定要花上7年、10年、以至20年的時間呢?以該等密度和速度緩慢發展,香港又怎能告別劏房及籠屋呢?
議而不決 蹉跎歲月
筆者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建議書,提出以3招加快香港的覓地建屋及發展速度,包括推動新界「城鎮化」,全面檢視並提高新界土地的發展密度;重訂土地用途分配,尤其是綠化帶與荒廢農地;以及全速檢討各項相關法規和程序,包括《城市規劃條例》及《環境影響評估條例》,大力增強政府的「促進者」角色,避免不斷重複諮詢、蹉跎歲月、議而不決。希望政府能立即跟進落實,避免香港繼續不進則退、慢進實退。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