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無創內鏡 切除癌細胞 保器官功能
威院開發全球首個ESD機械人
內鏡手術治療需求持續上升,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內鏡中心每年處理病症逾一萬宗。作為全港首支包括外科及內科醫護的內鏡團隊,中心重視傳承及創新,現時人手多達80人,是最初時的10倍;未來發展亦着重人工智能科研,如內鏡機械人縫合傷口,長遠目標取代微創手術,改善術後痊愈。
以往食道、胃腸有異常,患者須接受傳統開刀手術,手術長達數小時,且術後復原需時兼留有傷疤。威院內鏡中心總監趙偉仁稱,微創手術面世後,雖可減少痛楚及出血,加速復原,但相比下,無創的內鏡手術勝在毋須切除部分,甚至整個器官,原有器官功能得以保留,大幅減低手術對生活的影響。
早期消化道癌變 3日即康復
以2004年引入的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為例,對象為早期消化道癌症患者,手術將儀器經病人口腔伸入胃腸,再以「片皮鴨」方式逐少切除癌細胞。由於創傷性較低,病人由過往術後留院7至10日,大幅減至3日即康復出院。
威院內科及藥物治療部名譽專科駐院醫生鄧承恩補充,新冠肺炎疫情未爆發前,ESD手術需求持續增長,單是2019年高峰便達約180宗,較10年前約50宗多。
趙偉仁稱,該院與中文大學醫學院去年更開發全球首個用於ESD的內鏡手術機械人。新儀器配有兩隻機械臂,分別裝上微型抓手及微型切割刀,方便切割腫瘤時,以抓手拉高切割平面,減低腸壁穿孔風險。他指,機械人至今已協助完成約35宗手術;未來5至10年發展,已計劃集中研發人工智能,如協助診斷,以及內鏡機械人處理縫合傷口。
內鏡中心團隊 醫護增至80人
威院內鏡中心病房經理黃美燕在團隊工作逾30多年。她分享,團隊在1986年最初僅得5名醫生、3名護士,發展至今已超過80人,當中有內外科醫生、麻醉科醫護、病人服務助理等。此外,醫院首推內鏡護士24小時當值處理急症,肩負操作儀器,協助止血及擺放支架等職責,相關病人死亡率、輸血等情況均顯著改善。
該中心早前獲醫管局頒發年度傑出團隊獎,團隊認為獲獎是對團隊的肯定,實至名歸,盼未來能繼續培育新血,秉承「但開風氣不為師」的精神傳承下去。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