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乒球內地受訓 啟示香港發展
香港隊在東京奧運頻傳喜訊,女子乒乓球團體賽於落後一局的形勢下,3名土生土長球手蘇慧音、杜凱琹、李皓晴沉着應戰,反勝德國勇奪銅牌。運動員的刻苦奮鬥及教練的悉心指導當然應記首功,但女乒隊教練李靜受訪時特別鳴謝國家隊,讓港將有機會隨國家隊一同受訓,從而提升水平。杜凱琹指出,內地訓練強度大、水平高,國家隊成員在完成一天的訓練後,很多都會加操體能,對她們來說是很大的推動力,令她們要不斷挑戰自我。
小池養不了大魚
其實,香港與內地深化交流合作的好處,又何止運動領域。香港未來前途,繫於與祖國的連結程度,連結度高則成功機會大,連結度低則很大機會被邊緣化。過去香港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緣際會,國共內戰導致很多資本家帶同技術來到香港落戶,從而令香港工業蓬勃發展。在內地改革開放前,因為內地的封閉令香港差不多成為國家唯一連接國外經濟世界的窗口,改革開放後香港因為地緣、技術、資金的優勢,國際貿易和物流、金融服務業起飛。而這種因緣際會的經歷,令部分港人有一種錯覺,就是香港不必與內地有太多連結,也一樣可以成功;就算有連結,也是內地有求於香港,故香港應與內地保持一定距離,以保持獨有優勢。
當今是全球化年代,亦是民族復興的黃金時代,可謂機會處處,但是機會不會自己送上門,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香港要不斷自我提升,才會有競爭力,但香港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說得坦白一點,除了「一國兩制」下的特殊制度優勢,香港在技術和人才層面的優勢,其實差不多已消耗殆盡,原因不是因為港人不夠優秀,只因為我們的平台太少了,市場細,資金少,人才之間的相互交流競爭也少,就是「小池養不了大魚」這個簡單的道理。有人會反駁說,香港是面向國際的城市,毋須太多內地的連結;亦有人擔心內地競爭激烈。問題是,如果內地的競爭也過不了關,香港面對國際還會有多少競爭力?
以前港人尋求更高水平發展,通常第一時間想到歐美一些傳統的強國,但內地發展一日千里,在多個領域如創新科技應用、工業製造、學術研究、工程基建等領域,已處於國際先進水平,文化藝術產業、高端服務業等又有龐大的內部市場,再加上粵港澳大灣區政策,我們可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年輕人想要發展機遇,不一定要困在香港這個小地方,也不需要越洋萬里去拜師。內地應是香港人才和年輕人最佳的學習平台和試煉場,正如乒乓球代表在內地集訓提升水平後,國際上自然就有好表現。
要打破舒適圈的心態,說易行難。筆者建議,由小學至中學到大學,為年輕人建立完整與內地交流的體制,不止於走馬看花的「旅行團」,更要建立有合作、有水平、有火花的關係,從根本上打破隔閡,建立一家人、好朋友的關係。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