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便意難忍 恐患潰瘍性結腸炎
藥費每年10萬 團隊籲資助
【本報訊】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該病成因與都市化生活及西化飲食習慣有關,病徵包括大便帶血及黏液、肚瀉、肚痛及發燒,影響日常生活,有成年患者進吃一餐後,就要立即上廁所,亦試過便意難忍,為免尷尬而穿尿片生活。病情嚴重者可引發貧血、毒性巨結腸症或腸癌等,有患者現時需以生物製劑紓緩病情,但一年藥費高達10萬港元,有團體希望政府可資助患者使用製劑。
現年57歲的陳女士從事文職工作,約在2014年發現大便有血,照腸後發現腸周邊有少許發炎,被誤診為痔瘡及「腸易激」,其後才輾轉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UC)。在排期到公立醫院治療期間,她曾自費逾千元買藥,其後情況好轉,她以為無事而掉以輕心。
然而,約4年後舊病復發,她同時患上腎炎,一度留院逾月醫治。未料一年後又再復發,症狀比之前嚴重,醫生發現其發炎位置長達10厘米,腸道數個患處幾乎穿腸,她曾使用類固醇,但效果不理想,後來轉用生物製劑情況才有改善。現時傷口雖仍會突然出血,但肚瀉情況有改善。至今她用過11支製劑,扣除政府資助的首3針費用,她已自費近8萬元買針。
都市化生活飲食西化所致
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委員、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梁偉強指,八、九十年代,本港患UC的情況不普遍,但港人都市化生活及飲食愈來愈西化,導致該病患者數十年來激增16倍。他解釋,此病成因是體內免疫系統失衡,對消化道進行攻擊,引致腸道發炎及潰爛,估計約有3,000名患者。
梁指,臨床上UC分為4個級別,第二級別起可看到腸發炎,有很深的潰瘍,第4個級別就有出血現象。梁又指,接近一半患者一生需要住院一次或以上,24%人於一年內要住院多於一次,當中有4%至7%患者在確診後10至20年需要切腸;加上腸經常發炎,所以大腸癌風險亦有會增加至少2.4倍。
醫生多根據患者病情制訂治療方案,輕微至最嚴重的方法包括採用抗炎藥物、類固醇、生物製劑等,最嚴重需要做手術,例如切腸。香港結長友會指,雖然現時生物製劑已納入藥物安全網,但患者病情要達嚴重,且申請門檻高,很多病人因此未能受惠,他們期望有更多資助計劃幫助病人,又籲當局降低資助門檻。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