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消費券

工聯會提議消費券恒常化,以補助中下階層市民的生計,那些用市場的藉口來維護既得利益的人當然會反對。但如果從社會整體發展,特別是從中下階層的角度來看,這應該是難得的好建議。
消費券涉及公帑幾百億元,不過是幾幅土地的拍賣價。林鄭政府很多時都隨意幾十億甚至一、二百億元揮霍,不問效益,只求討好有關既得利益者。消費券在當前香港情況,可有頗大的作用。
一是消費券是全民普及,但以中下階層為主,人數最多。而消費券不能積累,強制消費,對生活緊絀的中下層市民,是生活開支一大補助,對上層市民也有用。前者會全數消費,後者未必會全數支出,因對比他們的消費支出模式,5,000元分期,毫不足道,未必領取,也未必會在限期前全數支出。結果是對中下層市民幫助不小,而限期消費,政府支出便全數投入本地經濟,流出的少。這比起政府資助企業和納稅、納差餉者效果差別巨大,後者不少把資助積累起來,變金融資金,從消費市場抽調出來,對本土經濟裨益有限,且有推動金融泡沫的壞作用。
二是香港現時在疫情中,國際往來中斷,主要旅客來源的內地也實施嚴限,本地近幾十年建立起來的消費體制瀕臨崩潰。即使本地消費逐步恢復疫前水平,仍無法填補海外旅客大減帶來的空缺。疫病因變種病毒延長肆虐期,至多兩、三年,總會平復,平復之後,海外遊客復來,若香港現時的消費設施因消費疲弱而大為削減,屆時便難以應付。消費券是刺激本地消費,但一次的力度有限,若與海外遊客回港的時期掛鈎,疫病期間,於每半年發5,000元消費券一次,既可擴大即時消費,也增強消費信心,增強消費行業投資的信心,為海外遊客回港、消費大增作準備,這便不是簡單的逆周期財政政策,更是維護本地消費設施能力,有中長期規劃之意,改變香港過往投資一窩蜂,大起大落帶來的種種問題。
或許每年兩次消費券的支出對政府財政帶來壓力,但還是小數目。若要求共度時艱,政府可對房地產和土地轉讓交易加徵臨時稅,把收入支付消費券的開支;不是劫富濟貧,而是平衡社會的公共開支。房地產與土地交易徵一、兩個百分點,對資產者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但對社會大眾、中下階層往往是救命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