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疫下抑鬱焦慮增 親子誘發腸易激

中大醫學院發布腸易激綜合症調查結果。(受訪者提供) 中大醫學院發布腸易激綜合症調查結果。(受訪者提供)
中大醫學院發布腸易激綜合症調查結果。(受訪者提供)
患者年輕化 逾半須加藥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多時,港人長期處於高壓情緒,影響腸胃健康,其中俗稱「腸敏感」的腸易激綜合症更與抑鬱及焦慮症息息相關。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聯同香港輔導教師協會,進行一項有關本港學生及家長的調查,發現腸易激的發病率頗高,而患中等至嚴重程度腸易激的受訪者,均有嚴重抑鬱及焦慮傾向。疫情下,更有逾50%腸易激患者的症狀控制轉差,需要加藥,情況不容忽視。
調查於今年4月進行,訪問7間中學共232名家長及324名就讀中三至中六學生。結果顯示,24.1%受訪學生及10.2%受訪家長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易激,即最近一星期因腹痛、腹脹、腹瀉等腸胃問題而影響日常生活。
部分家庭共同患病 生活受阻
此外,患中度或以上腸易激的青年中,有55.3%人患嚴重抑鬱,並有39.5%人患焦慮。患腸易激的家長中,則有26.1%人患嚴重抑鬱,以及有30.4%人患焦慮;若子女患上腸易激,相關家長當中亦有20.4%人會患腸易激;而抑鬱及焦慮症亦有親子共同患病的傾向。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胡志遠教授指,有說法指「腸胃是第二個大腦」,精神及腸胃會互相影響,若受腸胃問題困擾,就要留意自身情緒健康是否已亮起紅燈。疫情期間,有超過50%患者的病情控制轉差,需要加藥,患者也有年輕化趨勢。
胡志遠:腹痛脹氣盡快求醫
教授表示,腸易激容易與腸胃炎混淆,導致延誤病情。一般而言,腸胃炎與食物有關,症狀會持續一段時間,但腸易激未必與食物有關,發病也不定時,通常去完廁所就會紓緩症狀。他建議市民一旦出現腹痛、便秘、腹瀉、脹氣等症狀,應盡快諮詢醫生,並透過藥物及日常生活管理來穩定病情。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主席何玉芬指,過去一年學生長期在家學習,不少家長也在家工作,兩者都缺乏社交和朋輩支援,無法抒發個人情緒,令負面情緒累積。就算疫情回穩,其緊張關係及負面情緒也不會消失,學校因此須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情緒支援,促進親子溝通。
腸易激發病率高,患者具年輕化趨勢。腸易激發病率高,患者具年輕化趨勢。
腸易激發病率高,患者具年輕化趨勢。
有說法指,「腸胃是第二個大腦」,腸胃與精神健康息息相關。有說法指,「腸胃是第二個大腦」,腸胃與精神健康息息相關。
有說法指,「腸胃是第二個大腦」,腸胃與精神健康息息相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