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中大研發 驗糞菌基因 揪出大腸癌

中大透過檢測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br>(中大醫學院提供) 中大透過檢測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br>(中大醫學院提供)
中大透過檢測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
(中大醫學院提供)
兼測息肉復發靈敏度逾九成
大腸癌是本港癌症之首,目前主要做大便隱血測試篩查出患者,惟偵測早期大腸癌靈敏度低,需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香港中文大學成功研發全球首個透過檢測糞便的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技術,靈敏度高達94%,媲美大腸鏡。技術同時偵測息肉復發情況,靈敏度超過90%。團隊指方法減少非必要入侵性大腸鏡檢查,有望成為普及的臨床篩查工具。
第1期大腸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高達96%,第4期患者則不足10%,反映愈早診治存活率愈高。目前大腸癌的篩查方法,亦即大便隱血測試,其靈敏度只有50%,加上大腸息肉患者有復發風險,且復發率高達60%,但目前欠缺預測復發率的方法,患者往往要定期接受入侵性的大腸鏡檢查。
新技術取代驗血照大腸鏡
中大醫學院的團隊利用超過10年的科研時間,識別出一組共4種特定細菌基因「M3」,可作為非入侵性篩查工具。團隊分析超過1,100名參加者的糞便樣本,發現有關技術識別大腸癌患者的準繩度高。團隊之後跟進其中200多名曾於5年內切除大腸息肉的參加者,發現復發患者的糞便樣本細菌基因「M3」水平較沒有復發者高,顯示有關技術可同時偵測息肉復發機會。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于君表示,有關技術可及早揪出早期大腸癌患者,堵塞大便隱血測試靈敏度不足的漏洞。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說,市民只需在家中採集小量糞便樣本就可進行細菌基因檢測,毋須再進行驗血或大腸鏡檢查。
少肉多菜保持微生態平衡
團隊認為新技術可作為大腸癌或息肉的一線篩查方法,更有望可於全球廣泛應用。團隊建議45歲或以上人士應每一至3年進行定期細菌基因測試,高危群組建議每年一次。預防大腸癌,進食蔬果或豆類可增加腸道好菌數量;盡量不食用精製碳水化合物、加工或罐頭肉類、紅肉及動物內臟,均可避免腸道微生態失衡。
減少進食加工肉類可降低患大腸癌風險。減少進食加工肉類可降低患大腸癌風險。
減少進食加工肉類可降低患大腸癌風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