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寶庫:最新復康技術 為脊髓損傷病人帶來曙光
脊髓是連接大腦與四肢的主要神經線,有支配四肢和傳遞知覺訊息,以及控制人體不隨意神經系統,例如呼吸、心跳和血壓等重要功能。脊髓一旦受損,對身體機能影響深遠,嚴重可致癱瘓、喪失呼吸能力甚至死亡。
脊髓損傷一般可分為創傷性(跌傷、交通、運動或工業意外等),或非創傷性(例如癌症、脊髓發炎)所致,而受傷的位置和程度會直接影響人體不同部位的功能運作。以頸椎損傷為例,會影響四肢,嚴重的案例可導致四肢全癱。若是胸椎或腰椎損傷,則會喪失下半身的機能和活動能力。
醫學文獻指出,急性脊髓損傷後的24小時,是治療的「黃金期」,病人須盡快接受手術,若康復情況理想,就應緊接進行物理治療;出院後,由社區和家人繼續為患者提供復康支援與協助。但不少患者手術後因長期臥床或坐輪椅,容易出現壓瘡、尿道炎或肺炎等併發症。出院後亦可能要面對住處空間不足、家人無暇照顧,以及社區缺乏醫療支援等難題,阻礙患者的復康進度。
機械腳助重新站立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與麥理浩復康院攜手開展「香港脊髓損傷專科復康中心先導計劃」,獲周大福慈善基金贊助,為脊髓損傷患者的復康之路帶來曙光。計劃其中一個項目是引進「機械腳」,協助下肢癱瘓的患者重新站立及學習走路,效果令人滿意,至今已服務超過1,000人次,並有望納入公營醫療系統,成為恒常服務,令更多患者受惠。
另一項目是針對脊髓上方、近腦幹位置(C1、C2或C3節)受損而無法自行呼吸的病人,透過微創手術,為患者植入橫膈膜肌肉起搏器,令他們可脫離呼吸機的枷鎖,離開病床並自行進食和說話。計劃由2018年開始至今,在本港已有兩個成功案例,最令人鼓舞的是能夠透過這些技術為脊髓損傷患者帶來希望,讓他們可重新「站起來」,增添他們的信心和繼續接受復康訓練的動力。
高日藍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