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東方民調:轉化環保物料 政策落後外國20年

環保磚玻璃比例可倍增,惟港府未採納。 環保磚玻璃比例可倍增,惟港府未採納。
環保磚玻璃比例可倍增,惟港府未採納。
【本報訊】本港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低,其實不少垃圾都可以轉化成有用物料,例如回收輪胎鋪路早在20年前已在外國實行,單在澳洲便有專門回收廢輪胎、廢玻璃、廢碎石的工廠,製成鋪路物料,減少使用瀝青。世界各地也有採用不同可回收物料進行鋪路,反觀港府推行政策卻歎慢板,亦導致本港回收發展停滯不前。
2019年本港每日平均棄置廢輪胎61公噸,即全年棄置約2.22萬公噸,另有大量廢輪胎囤積在廢車場,處理後才可棄置,料棄置數字遠超預期。惟每日僅18公噸廢輪胎回收,連同飛機輪胎,全年合共僅回收6,600公噸。
玻璃樽生產者責任制齋講
有大學研發把廢輪胎加入瀝青製成鋪路物料,料一公里路段可用上3,500個5公斤的輪胎,雖然價錢較傳統物料貴15%,但可減少行車噪音及更耐用。現時本港道路全長逾2千公里,若使用新技術鋪路,已可消耗大量廢輪胎。港府與大學的合作研究早於2018年開展,但延至今年才展開實地試驗,港府態度不積極,令本港回收發展停滯不前。
廢玻璃鋪路技術也不斷發展,惟港府推行政策非常慢。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潘智生稱,港府提出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拖逾8年仍未實施,其研發的混合廢玻璃「環保磚」技術多年,5年前已可提高「環保磚」內玻璃的比例,但港府未有採納,仍停留使用舊有玻璃磚技術,反觀外國早已大量採用環保物料鋪路。
事實上,港府過去不斷推廣環保回收,但成效不彰。消費者委員會一項調查發現,本港「回收行為」指數與5年前一樣,維持在較低的63分,紙張或塑膠的回收行為更呈下降趨勢。消費者普遍對回收服務的管理缺乏信心,認為回收物最終會送往堆填區,令回收行動徒勞無功,反映港府監管回收工作不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