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建立數碼自信 邁步電子支付

5,000元電子消費券計劃今日開始接受登記,隨後會分期於4個電子支付平台發放消費券。在經濟低迷、失業和就業不足率高企的情況下,政府作出還富於民的措施,當然是良政善治,但若能在制訂公共政策時,以多維角度思考,配備以合適的彌補措施,筆者相信有關政策的績效必然更高。
回顧本屆政府之兩次派發現金作一次性紓困措施的經驗,例如2018年急急推出的「關愛共享計劃」,向合資格成人發放最多4,000元,但該計劃須經資產審查,並設有多個條件,最終「關愛共享計劃」共收到347萬宗申請,政府向300萬名合資格人士發放約110億元。及至去年,本港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政府向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直接發放一萬元現金,希望鼓勵及帶動本地消費,並紓緩市民的經濟壓力,措施惠及約700萬人,涉及約710億元開支。
財政司司長宣布推出電子消費券計劃,當中也提及到電子消費券除了提振經濟,也擔負着推動電子支付技術推廣的重任。電子消費券計劃讓合資格市民除了可使用八達通卡領取及使用電子消費券,亦可選用支付寶、微信支付、Tap & Go(拍住賞)3種智能手機電子支付應用程式領取並使用電子消費券。但根據工聯會屬下機構對55歲或以上的準初老至中老人士進行的調查顯示,有78%的受訪者仍會選擇以八達通作為領取消費券的平台,若以55歲或以上的265萬人口推算,約200萬名市民或有意選擇八達通。問題是,八達通本身跟另外3間平台的不同之處,是不必局限於手機應用程式的支付工具,筆者因此相信香港若要推動電子支付應用,必先好好處理電子支付的壟斷競爭的市場狀態。
長者未必適應新技術
電子支付是新時代的趨勢,但不等於只有新一代才有權利使用,是需要全民共享共用的社會工具。近年到過內地的朋友都知道,電子支付應用在內地已很成熟,就連擺地攤的老人家,都用二維碼支付平台收錢。由於長者被視為接受或掌握新技術較慢的群組,他們或未能適應新技術的趨勢。若電子消費券及其推動的電子支付技術沒有為長者帶來便利,那麼將反過來會為他們帶來不便,加深與社會的隔膜。長者數碼鴻溝是技術和社會因素的結果,也會是公共政策制訂和施行之時,弱勢群體被忽略或不被幫扶的結果,更會產生新的社會問題,所以政府必須為長者建立學習階梯,增強全民尤其是長者的「數碼自信」。
市民在疫情期間被迫減少外出及與人接觸,轉而使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滿足生活和社交需求。若長者未熟悉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使用,他們在外出消費時面對愈來愈普及的電子支付及「安心出行」、「健康碼」等手機程式時,難免會產生挫敗感,繼而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最終對外出消費產生逃避心理。同時,技能的缺乏令他們難以進行網上購物,也被迫切斷與社會聯繫和社交關係網,最終無可避免會對社會產生疏離感,並與社會脫節,反而使權益進一步受損,加劇社會的不公平。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